■有保留 推优仍存 特长生缩水 特长生缩水,今年“推优”入学方式仍将存在。李奕介绍说:“推优是有条件的分批次派位,各区县根据自身情况仍将有所保留,但具体推优比例由各区县自行定制。” 此外,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面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指出,小升初特长生招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招收特长生。根据教育部规定,北京市教委要求,今年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除市教委批准的可招收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的学校原则上面向本区县招收特长生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招生学校要向社会公布特长生招生计划。 ■助发展 高校院团 助力百余小学 晨报讯(记者李佳)今年9月起,首批20所高校、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合唱协会等艺术团体,将与本市12个区县的130所薄弱小学联合办学,通过支持小学挂牌基地学校、特色学校、项目实验学校、艺术家工作室、体育俱乐部等方式,与小学开展体育、美育联动发展实验。学生每周总课时量达到10课时以上,确保特色发展。 参与支持小学特色发展的高校和社会力量将围绕文化建设、学科教学、社团发展、教师培养、理论研究五方面开展工作。该项目今年9月开始,在百所小学一年级开始实施,采取年级滚动方式至2020年。市教委将加大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逐步扩大支持学校的数量。 ■非京籍 七类人 按本市户籍对待 据了解,今年幼升小和小升初工作中,“非本市户籍按本市户籍对待的”主要有七类人,包括: 1、持有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开具的“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身份证明”的学生; 2、有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的学生; 3、有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以及其父母的“进站函”的学生; 4、有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的; 5、有区县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的; 6、有市人力社保部门为其父或母签发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 7、其他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规定的。 非京籍学生 仍需五证 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市工作或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到居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通过审核后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并到居住地所在区县教委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 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可申请居住地所在区县教委协调解决。各区县按照北京市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指导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教委要求各区县建立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联网审核机制。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李佳 追问 ●本市毕业生,需要做些什么? 本市小学毕业生,直接通过电子学籍系统自动采集信息,学校会打印核对表,请家长核对信息并签字确认,后续按区县教委具体通知操作即可。 ●如学生基本信息有误如何处理? 如家长确认下发的基础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学校负责的相关老师,由老师进行确认,如果确认基础信息有误,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在系统中进行相应修改,并再次由学生家长签字确认。 ●回户口所在地和家庭实际居住地如何办理相关手续? 回户口所在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入学的学生需向毕业学校提出申请,并由学校在统一平台中打印申请表,签字确认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审核,审核由学校发起申请,转出区县审核后,转入区县再进行审核。申请通过后数据将自动将信息变更到转入区县。 ●新进京的学生如何参加初中入学? 新进北京就读初中的学生,包含本市户籍和非本市户籍学生,需通过全市统一的初中入学登记平台进行信息采集,本市户籍学生的信息需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非本市户籍学生需经五证审核并开具在京就读证明后方可参加本区县的初中入学。 ●民办学校入学方式是什么? 本市依据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做好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民办学校入学由区县教委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具体入学方案。 ●寄宿学校入学方式是什么? 寄宿学校入学由区县教委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具体入学方案。我市相关部门将对学校接收寄宿学生的能力进行检查。 ●信息采集开放时间到什么时候? 信息采集开放时间为5月1日-5月31日。我们将于4月底正式向社会发布和解答信息采集系统的使用办法。 |
相关阅读:
- [ 04-16]择校“拼爹”变“拼钱” 折射教育资源不均衡
- [ 04-15]“择校黄牛”真的能择校吗?
- [ 04-09]华生择校看三点:排名、安全性、当地就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