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仅25%大学生计划回乡发展 市委书记喊回家就业

2014-03-18 06:54:10 吕博雄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37%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业,38%的大学生选择如果找不到工作就返乡发展,仅25%的大学生有计划回乡发展。这是团牡丹江市委做的《当代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中的数据。数据是以牡丹江地区几所重点中学近10年的5000余名毕业生为样本得出的。

该调查归纳了这种新困境:一边是大学生“吐槽”北上广等大城市立足不易,却又扎堆儿于大城市;另一边是三线以下城市求才若渴,却又少人问津。

团牡丹江市委书记郝庆多说,正是看到这样的怪现象,牡丹江才着力于吸引本地籍贯大学生返乡就业。

去年7月,在团市委联合牡丹江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和市人社局等单位召开的优秀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座谈会上,牡丹江市委书记张晶川就曾拍板,在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方面,要开展本地籍优秀大学生寒暑假返乡社会实践活动,并制定激励人才返乡就业的相应优惠政策。

张晶川在那次座谈会上表示,对三线城市的牡丹江来说,着力于吸引本地籍在外大学生是最现实的。

牡丹江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地级市,在全国经济相对落后的黑龙江省内,GDP也仅处于中上游水平。与几乎所有的三线城市类似,牡丹江也将招商引资作为崛起的重要途径,但可能有所不同的是,牡丹江不仅招商,还在招才上花心思。张晶川认为,产业层次不高,工资就低,就难以吸引人才;而没有人才,又难以建设现代产业城市。

郝庆多介绍,人才外流不是牡丹江独有的,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团牡丹江市委做的调查显示,本地籍大学生中,43%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28%选择二线省会城市;19%选择三四线地级市;8%选择县级市;5%选择农村基层;3%选择到国外发展。

牡丹江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管理处处长于颖对人才匮乏深有感触:“(我们处)现在不仅缺少工作人员,更缺少专业研究人员,有时鉴定文物,还需要从外地请人过来。”

该处办公室主任辛宪友说,该处最近一次招聘大学生已经是5年前了,一度招聘到计算机方面的几个大学生,却因紧缺,被调到了上级单位民政局。

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不强烈,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在大城市实现就业的预期很强。据团牡丹江市委的调查,本地籍大学生中83%的人感到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就业困难。调查中,返乡大学生在选择返乡原因时,56%选择有父母亲人照顾;32%选择出于热爱家乡,支援家乡建设;21%选择环境比较熟悉,熟人多,找工作容易;15%选择父母强烈要求;21%选择家乡有优惠本地生源政策。

亲情纽带和地域认同成为返乡的重要因素。

基于这样的认识,牡丹江今年年初在激励大学生返乡就业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试探步伐。2014年牡丹江市委的2号文即为《关于开展牡丹江籍优秀大学生寒暑假返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为实施这一方案,牡丹江市委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宫镇江为组长,团市委、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和市教育局等多家单位为成员单位。

今年1月底至2月初,团牡丹江市委组织50名在外的牡丹江籍大学生到牡丹江的机关、学校和医院等单位实习。

郝庆多说,通过这样的尝试,印证了激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初衷的正确性。

牡丹江市财政局会计管理科科长胡立英,曾接纳过近20名实习生在该科实习。她的体会是,大部分在外本地籍大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甚至更早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社会经济情况了解有限,再加之当时“三观”还未完全形成,难免对家乡认识不到位。就业时,即使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不是很理想,也不会考虑回乡就业。

胡立英说,通过回乡实习,增进了了解,家乡起码是为本地在外学子就业打开了一扇窗。

北京大学医学英语专业的孔令赫,是这次寒假回乡实习的大学生之一。孔令赫对在北京求职备感压力,“刚毕业可能6000元的工资一半都得交房租,如果家乡也有发展机会,可能也会选择回去”。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赵天生通过实习对回乡就业态度更坚定。赵天生已经决定本科毕业回家乡发展,她在实习中发现了在家乡发展的机会。

对于牡丹江的用人单位来说,激励大学生返乡就业或许也是为他们选聘人才打开了一扇窗。

于颖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正在建立一个电子图书馆,本来预计半年的工作,团市委推荐了4名实习大学生过来后,仅用了20天时间,便将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于颖尤其对其中一个实习生很关注,并希望他能通过招考,到该处工作。

郝庆多说,组织大学生返乡实习还有一个眼下可见的好处,就是通过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有补贴的公益岗位,助学家乡大学生,这也被该市市委领导认定为一件利民实事。

目前,团牡丹江市委已经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库、雪城(牡丹江)域外青年服务站、有计划地扩充返乡实习人数等方式激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并且一条激励人才返乡“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也已在制订中。本报记者 吕博雄 实习生 董文钊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