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首轮中央巡视整改情况:巡视制度是“制度铁笼”重要支柱
2014-02-28 19:44 底东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刘玮 李艳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 底东娜)2月28日,《2013年首轮中央巡视的地区、单位整改情况综述》发布,综述认为,巡视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巡视成果能不能有效运用。为确保整改取得扎实成效,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创新举措——实行签收制、强化“双责任”、实行“双报告”、推行“双公开”、整改“快节奏”,真正解决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如何评价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认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要有管用的制度。巡视制度是这个制度铁笼的重要支柱,巡视工作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 高波说,具体来看,可从三个方面概览十八大之后的巡视工作:一,确立了“新巡视观”,重在“寻虎找蝇”。十八大之后,强调中央巡视组要明确自身定位,履行监督责任,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对违纪违法问题早发现、早报告。特别是强调“重大问题发现不了是失职,未如实报告是渎职”,以此为核心树立了“新巡视观”。在其指导下,巡视工作重点相对集中,突出发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是否存在“四风”问题、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而且,巡视工作定位更加清晰,巡视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巡视工作要求更加具体,巡视工作回归到其主体职能:发现和反映违法违纪线索。 二,打造了“新巡视组”,创新工作机制。如巡视组组长不是“铁帽子”,每轮巡视前从“中央巡视组组长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人选,一次一授权,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上次可能巡视地方,下次可能巡视企业或事业单位;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打破过去的地方巡视组、企业巡视组、金融巡视组之区分。这“三个不固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巡视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执行力,也对巡视工作质量和方向起到保障作用。 三,实施了“新巡视法”,强化监督执纪。在新观念、新机制的支撑下,中央巡视组更加注重反腐职能,更加紧贴监督执纪,“发现问题”成为首要任务,“鼓励群众举报”、“公开联系方式”等成了巡视工作重要方式方法。中央巡视组均对外公开了相关信息,包括巡视组组长、副组长名单及通信地址、值班电话、手机、电子邮箱等,巡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更高,亲民性、时效性更强,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拓宽延展群众路线大有裨益。巡视组“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抽查,大大提高了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打老虎”案件的部分线索,就是中央巡视组在巡视中发现的。而且,巡视反馈工作面貌一新,真正“板起脸孔,敲警钟、提要求”,“直指问题,成绩概要讲,问题展开说”,对“问题清单”提出了整改要求和时间表,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展现出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动真碰硬的担当。 高波对今后巡视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增强巡视监督和网络监督的互动性。巡视组“驻点监督”毕竟只有短短2月,但是网络监督却是全天候、无缝隙,应当加强巡视前、巡视中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实现“线下巡视和网上巡视相结合”,提高问题发现能力、线索捕捉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 二是,进一步提高巡视反馈和整改落实的公开性。把巡视组反馈的主要问题、主体责任等“广而告之”,回应党员群众关切,既对巡视组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形成监督,也对被巡视主体的整改落实情况形成监督,让巡视工作在阳光下开展,让巡视成果在“群众眼皮底下”呈现。 三是,进一步提升巡视工作和机制制度的完备性。特别是加快落实“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确保责权明确、责任落实,不留真空,不留死角。完善巡视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建立健全巡视责任追究制度。 |
相关阅读:
- [ 02-26]村干部滥用公权缺少监管:公章拴村长裤腰带上
- [ 02-25]第二轮巡视6地5个查出腐败 或向企事业单位延伸
- [ 02-14]让干部放心对巡视组讲真话
- [ 02-12]教育部启动直属高校财务巡视制度等20项新计划
- [ 02-12]如何巡视才能打开干部的“话匣子”?
- [ 02-11]专家建言巡视制度:实现全覆盖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 [ 02-08]福建省委巡视组完成新一轮巡视 收到个别干部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
- [ 01-26]中央加强干部任用巡视检查 每3至5年检查一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