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首轮中央巡视整改情况:巡视监督震慑效应显著提升
2014-02-28 19:44 底东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刘玮 李艳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 底东娜)2月28日,《2013年首轮中央巡视的地区、单位整改情况综述》发布,综述认为,巡视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巡视成果能不能有效运用。为确保整改取得扎实成效,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创新举措——实行签收制、强化“双责任”、实行“双报告”、推行“双公开”、整改“快节奏”,真正解决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如何评价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认为,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发生了突出的变化。其一,从巡视工作组织和管理层面来看,主要的变化是:聚焦发现问题,启动问责和加强管理,创新巡视方式和方法。这些变化为提升巡视监督效力,切实能够发现问题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问责机制,可以说是首次针对巡视工作而采取。王岐山书记几次讲过,要“落实(巡视组的)监督责任,巡视组对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没有如实报告就是渎职”;“巡视组组长不是‘铁帽子’,一次一授权”。这些是启动并实施巡视问责机制的重要标志。 其二,从巡视工作的效果层面来看,主要的变化是:发现问题的数量明显增加,巡视监督的震慑效应显著提升。从中央首轮巡视以及一些省市区的巡视来看,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比过去增加5倍,变化十分显著。其中,中央首轮巡视还发现了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等一批省部级高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线索,中央纪委也在第一时间进行立案调查。发现问题增加以及快速跟进调查,使巡视监督的震慑效应像井喷一样得到释放,使巡视监督达到了自巡视制度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有利状态。在这样一种大势之下,地方就巡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快速整改以及紧跟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的领跑步伐,切实加大反腐败力度的局面初步形成。 任建明对今后巡视工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巡视监督的多个方面继续加大创新力度。虽然十八大以来已经有很多的创新,从巡视监督的效果上来看,也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但在这方面一定还有很大空间。例如,中央在第二轮巡视开始时就提出了要加大“专项”巡视,加强巡视工作的问题导向以及灵活机动性。这些都有待在实践中继续进行探索。从理论角度来看,巡视发现问题的时间边际效应应当是递减的,同时,巡视发现问题在巡视组人员数量上的边际效应也应当是递减的,因此,适当缩短单次巡视时间,减少单个巡视组人员规模,都有利于巡视工作效率的提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意味着在给定巡视人员数量和给定时间内,可以巡视地方和单位的数量将明显增加,同时,由于单次巡视所发现问题的质和量并未有明显变化,因此,总体来看,巡视监督的效率就会显著提升。这些理论假设也都有待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如果能够通过实践检验,则可以普遍地用来指导巡视工作实践。 二是,切实重视巡视人员的能力建设。巡视人员应该有很强的原则性、是非观、勇气、胆魄以及使命感,应该掌握腐败犯罪及其特点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逻辑判断能力。能力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一,选拔具有胜任力的人员,并不断优化巡视队伍结构。其二,重视开展专业培训。开展专业培训应当成为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培训应该经常化、专业化,应当基于巡视人员的能力结构要求设计培训课程。例如,在腐败行为及其特点方面,可以邀请一些理论专家授课;而在发现问题的策略方面,可以邀请优秀的巡视人员授课。 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工作从去年10月底开始,为期2个月左右。日前,中央巡视组陆续开始向10个被巡视地区、单位反馈巡视情况,第二轮巡视工作将全面进入整改落实阶段。 |
相关阅读:
- [ 02-26]村干部滥用公权缺少监管:公章拴村长裤腰带上
- [ 02-25]第二轮巡视6地5个查出腐败 或向企事业单位延伸
- [ 02-14]让干部放心对巡视组讲真话
- [ 02-12]教育部启动直属高校财务巡视制度等20项新计划
- [ 02-12]如何巡视才能打开干部的“话匣子”?
- [ 02-11]专家建言巡视制度:实现全覆盖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 [ 02-08]福建省委巡视组完成新一轮巡视 收到个别干部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
- [ 01-26]中央加强干部任用巡视检查 每3至5年检查一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