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会议用“文艺词”反思“造城运动”
2013-12-16 19:1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陈瑜辉 |
分享到:
|
新华网上海12月16日电(记者何欣荣桑彤)“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这样一段充满诗意的表达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写得很文艺,看起来是想走一条顺应自然、传承文化、尊重历史的城镇化之路。”中国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评价说,这势必会扭转很多人担心的城镇化就是大拆大建、造城运动的思路。 对于过往“造城运动”的反思,在这次会议上屡被提及。“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正如会议总结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徐匡迪在近期召开的“2013中国城市学年会”上表示,城镇化是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一种发展现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指标。前30年中国高速城镇化的主要问题在于,高达三分之一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城镇化率指标高于非农业户籍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这在学界被称为“候鸟式”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 从本质上看,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下一步,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将成为政府的中心工作。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安排: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会议还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新的城镇化规划将通过发展若干城市群等手段,帮助已在城市就业但户籍为农村的转移人口实现“二次城镇化”。他预计,未来政府在城市间和城市内部轨道交通、节能环保、供气供水等方面的投资空间会明显加大。 “就地城镇化”是另外一个方向。本次会议提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徐匡迪认为,如果说前30年的城镇化主要是中西部农村人口向东部大城市集中,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镇、县城为基础,就地就近城镇化。 |
相关阅读:
- [ 12-16]新型城镇化:助推“三农”发展的新引擎
- [ 12-16]专家破解“新型城镇化”4难题 社会利益如何调整?
- [ 12-16]中央“纠偏”城镇化不加码摊大饼 保障农民利益
- [ 12-16]专家解读城镇化会议十不准:否定人为建城思路
- [ 12-16]专家解读“记得住乡愁”:不意味着村庄彻底消失
- [ 12-15]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定调城镇化发展:顺势而为 不拔苗助长
- [ 12-15]聚焦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规划不“换届”
- [ 12-15]新型城镇化凝聚哪些共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