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科技 > 正文

专家解读嫦娥落月过程:前苏联曾尝试12次才成功

2013-12-14 19:46   来源:中国政府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原标题:专家解读:嫦娥落月过程约12分钟 面临五大考验

专家解读:嫦娥落月面临五大考验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赵薇、田兆运、白瑞雪)嫦娥三号将于14日晚在月面实现软着陆,整个过程约12分钟。

“月球降落是整个任务最关键阶段。”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在短短几百秒内从15公里安全降落到月面预选着陆区,这是全新、也是最重要的考验。”

这注定是惊心动魄的720秒:前苏联直到第12次尝试才首获成功,美国也在品尝了3次失败苦果后方平安着陆。月面软着陆到底有何风险?专家认为,嫦娥落月至少面临五大考验。

落月虹湾面临未知新世界

与美国、苏联月球探测主要集中在月球赤道附近不同,中国的嫦娥三号选择在虹湾区着陆。对虹湾的探索将填补月球研究的空白,但对于嫦娥三号来说,这也是一个崭新的、充满未知的世界。

“尽管虹湾宏观上相对平坦,但是最后嫦娥三号降落的小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地形地貌,还是未知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石头、壕沟、斜坡等都是嫦娥三号面临的巨大考验。

为了能让嫦娥三号“落”得安全,嫦娥二号已经为三号的平稳着陆打了“前站”:它用CCD立体相机对虹湾进行了局域超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获得了分辨率约为1米的图像。

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降临”地外天体。为了保证着陆安全,技术人员还在地面模拟月面环境特性,进行了大量点火、避障、缓速下降的试验。

新技术新产品等待登月考验

月球上没有大气,着陆方式与在地球上完全不同,传统依靠空气摩擦减速的火箭发动机和推进系统在月球上不再奏效。

“为此,我们首次使用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变推力发动机。”吴伟仁说,发动机具有1500牛到7500牛的大推力变化,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飞行阶段对发动机推力的需求。

这是我国首次将变推力发动机应用于航天器。“变推力发动机没有备份,又是首次使用,其中也存在风险。”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

据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80%以上的技术和产品为全新研制,设备和产品本身的风险比相对成熟的产品高。

为了降低风险,技术人员设想了上百个故障,并制定了相应的预案。“我们天天想,走路想、吃饭想,想到一种就排除一种,还要进行实验验证。”叶培建说。

“黑色12分钟”全凭自主控制

从15公里高度降至月球表面,这惊心动魄的12分钟被称为“黑色12分钟”,嫦娥三号要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完成降低高度、测距、测速、选择着陆点、自由落体着陆等一系列动作。

这期间,人工干预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是因为落月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短暂,安装在探测器上的传感器一旦获得信息,需要探测器作出极快的响应,而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以及信号延迟,根本不足以让信息传回地面、再由地面上传指令。

实际上,在世界各国探测器登陆月球或火星的过程中,都有这样一个由探测器自主控制的“黑色”时段。

“中国腿”挑战月面软着陆

尽管采用了先进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探测器着陆瞬间还是会对月面产生撞击。为了避免设备受到过大的冲击载荷,探测器上使用了一个着陆缓冲分系统,也就是嫦娥三号的4条“腿”。由此,嫦娥三号也成为我国首个有“腿”的航天器。

此前其他国家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气囊弹跳式,难以满足嫦娥三号探测器重量的要求;另一种是空中吊车式,控制起来很复杂;因此嫦娥三号选择了第三种,也就是腿式着陆。

“着陆缓冲机构主要用于缓冲着陆器的冲击能量,俗称着陆腿。”探测器系统着陆器着陆缓冲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杨建中用8个字概括着陆腿的特点:强、轻、柔、稳、多、新、全、难。

也就是说,着陆腿要有强度承受冲击和压力,自身轻巧,着陆方式柔和、姿态稳定,能保证仪器设备安全。另外,着陆退还有收拢、展开、支撑的功能,触月时还能发来信号。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着陆腿,在实现了技术跨越和团队建设的双丰收的同时,也经历了艰难的开发研制过程。

撞击瞬间考验设备可靠性

“中国腿”的启用极大降低了着陆时的冲击力,但嫦娥三号上的设备依旧面临严峻考验。

“经过试验,探测器上的设备能经受着陆时力学环境的考核,即便产生撞击力,电子设备也能正常工作。”吴伟仁说。

嫦娥三号的太阳能帆板在飞行中处于展开状态,而在着陆前,这对“翅膀”会收回,直到顺利着陆月面再展开。“着陆时太阳能帆板如果展开,可能会被折断,”吴伟仁说,“我们为嫦娥三号设计了可重复展收的帆板,可以保证着陆安全。”

月尘的存在为这一瞬间带来了更多风险。月面上有细细的一层尘埃,探测器着陆时很可能激起月尘,对光学敏感器等设备造成影响。科研人员们采取屏蔽网等防尘措施,给探测器的“眼睛”加上了一层保护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