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梅、正月杨、二月杏、草木萌动;东风解冻、雷乃发生、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候雁北、仓庚鸣、玄鸟至、鸣鸠拂羽……这些关于时令的物语已鲜有人应用。那么,如果将农历中的节气、物候与中国诗歌文化结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南昌,就有一位名叫吴兰俊的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将农历与古代诗歌相结合,编纂了一本古诗日历,通篇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历法文化与诗歌风韵水乳交融,令人赞叹。 钟爱天文历法编写古诗日历 见面伊始,提及历法,吴兰俊娓娓道来。他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又细分为三候)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历法,它把天象自然与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作息做了精密的安排,这是何等伟大的发明与设计!直到今天,二十四节气依旧是日历上不可或缺的生活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耕文化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四大发明’。只是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太强,不能像‘四大发明’那样推广到全世界去应用罢了。”吴兰俊说。 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采访中,吴兰俊透露,自己钟爱中国传统文化,但现代人都以阳历来计算时日,中国的农历和传统文化遭受冷遇的现实尴尬让他觉得很遗憾。在长期的学习中,古代诗歌给了他灵感。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为何不结合农历的每一个日子,对应一首古诗呢?这样既可以发扬中国的诗歌文化,也可以唤起人们对农历和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何乐而不为? 苦心钻研5年多 用掉卡片近万张 如何才能将灵光一闪的想法迅速付诸实践?年近半百的吴兰俊用了五年多时间,翻阅了大量古诗集。在他的书房中,既有《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等经典诗集,又有《节令诗》、《中华传统节日诗词选》、《唐诗排行榜》、《重温最美古诗词》等新近畅销的诗选。而他最常用的《全唐诗》边角页都已经被翻得破损。 为了将一年(农历)360日的每一日对应最为贴切的诗作,他先是从先秦到晚清数万首诗中精选出1000多首,最后又遴选出360首与节气和农历日期相关的诗作。但最难的还不是这个,为了让这些诗不仅在时间上有顺序,还在逻辑上有连接,他精心查询诗歌在情感或者意象上的承接关系,选择排序,光注释卡片就用掉了近万张。 在吴兰俊展示的12本书稿上,记者看到,每首诗正文后都会有注释、点评、阅读延伸这三部分内容。而这些貌似辅助理解全诗与历法关联的备注背后,包含着吴兰俊更大的付出。他举例说,当初为了确定《出居庸关》这首诗为什么有些地方也叫《出关》,他还特意查阅了10余个版本的诗歌选本,确认是因为本篇收入清代沈德潜《清诗别裁》时,题目改为《出关》,并将前两句改写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pi)影风翻见戍楼。”而这些内容也都在阅读延伸中做了说明。为了让文稿内容更精准到位,他在这方面的付出不胜枚举。 时间线条明朗 内在逻辑清晰 在吴兰俊的12本书稿中,一一对应从1月至12月选取的诗作。共选编了360首诗,按农历编纂每月从初一到三十。而诗歌出现的朝代跨度很大,从先秦到晚清的作品都有。“按着日历阅读,一天一首相应时间的古诗,能够让人更好地还原出古人在同一时节的生活状态。”吴兰俊说,而适逢节气和节日的诗作,相应的诗文也就更为鲜活,历法文化和古诗文化交相辉映。 为了让同一时期的诗歌既有清晰的时间路线,又有更强的逻辑性,他通过分析诗歌内部的情感表达、意象使用等,来寻找同时期诗歌的潜在联系。以二十四番花信风为例,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简称花信风。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依次排开,加入古诗意向,意蕴非常丰富。他还以《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纠正了我们对于该诗季节的误解。“很多人读到这句诗的‘霜’字都想当然以为是秋季景色,其实应该是早春的寒霜。”他也希望通过古诗日历的梳理,能够帮助大家了解时序的变化,以及古诗的精准含义。 希望能付梓印刷 成为普及读物 目前,吴兰俊正在筹备将这本古诗日历出版,他将这本书籍定位为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考虑到读者覆盖人群,特意精选了较为通俗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诗文,将大部分中小学课本中的诗也都涵盖其中。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孩子将这本书作为传统文化或是古诗的启蒙读物。 采访结束时,吴兰俊说,这本古诗日历既不像《唐诗三百首》那样选取一个固定时期内诗篇的诗选,也与《千家诗》按照诗歌形式划分归类不同。它是以农历时序为时间轴,加入应景应日的诗作,可以让读者在体会诗歌魅力的同时了解天文历法、自然风物和古代生活习俗。他希望,有意向的出版社能向他抛出橄榄枝,同时更希望有单位或个人,能为诗歌配之以合适的插画,或做成有声读物,便于人们重拾吟诵诗歌的传统文化。 新雷 【清】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 只待新雷第一声。 注:《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之情。此诗对应日期为正月初二。 信息日报 ■记者修杰淼、实习生曾乔文/图 |
相关阅读:
- [ 07-08]闽台学子体验古诗创作 诗歌搭起两岸情谊桥梁
- [ 05-26]特好古诗和英语 泉州19岁残障男孩想找个学伴
- [ 05-06]福建2013年高考说明:语文新增5篇古诗文默写
- [ 04-27]大学生一月内手抄古诗610首 抱怨作业“小儿科”
- [ 03-12]福建今年高考考试说明出炉 语文新增5篇古诗文默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