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11家金融机构抢滩上海自贸区 融资手段更丰富成本或降低

www.fjnet.cn 2013-09-30 07:25  苏雪燕、姚玉洁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银监会29日宣布,批准11家银行金融机构入驻上海自贸区。企业对自贸区内融资有哪些期待?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能做哪些金融创新?监管将如何顺势而为?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根据该行的客户调查,企业对自贸区内融资最关心三个问题:融资成本能否降低,融资手段是否创新,融资手续是否简化。

东方国际物流集团总经理边杰向记者说,“今年我们在做一个二手船买卖的投资时,在香港的贷款利率不超过3%。如果是在内地贷款,外币的利率可能不低于4%,人民币贷款利率则是5.6%。”边杰表示,自贸区推动金融改革,对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竞争力将会是直接的帮助。

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说,未来将在宏观审慎金融管理框架内、在全国统一部署的框架内稳步推进自贸区利率市场化改革。此外,还将全面简化自贸区内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流程和手续。

专家表示,利率市场化、手续简化将给自贸区内企业带来直接利好。自贸区改革总体方案明确鼓励“跨境融资自由化”、“跨境融资便利化”,企业融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以上海银行间30天期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例,目前价格约为5.3%,几乎是香港的两倍。

银行业机构对在自贸区内丰富融资手段、加快金融创新满怀信心。“自贸区将是考验国内银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的里程碑‘拐点’。”中行上海分行行长助理周和华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的存贷利差将被摊薄,但自贸区内推进的金融改革,将使银行在产品组合、产品创新方面大有可为,包括利率、汇率、衍生品创新产品等,综合资产回报反而会更高。

29日当天,工行、中行、浦发等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都进行了揭牌,自贸区金融启动。工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当天与伊藤忠、益海嘉里、综合保税区联合发展公司及宝矿控股等客户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将为客户提供FTA、FTN、FTI账户开户、资金结算、投资理财、境外融资、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

在农行上海分行行长刘桂平看来,自贸区重要的创新将集中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以及跨境金融业务的进一步试点。“未来本外币、境内外现金管理平台等资金结算类业务,贸易融资、信贷资产转让等融资类业务,外币类电子商务业务都可能成为自贸区分行的重要创新领域。”

星展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德隆说,为了研究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将带来的新产品新服务,星展银行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进行研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第一时间在自贸区推出。

首批没有加入试点的汇丰银行也对加入自贸区有很大兴趣。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说,“内地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在产品创新、企业融资和投资等领域为外资银行提供发展机遇,汇丰期待参与上海自贸区的试点业务。”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下一步,银监会将继续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贸区设立。“银监会将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参股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另外,在监管和相关制度完善的情况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中资商业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条件成熟时,适时探索有限牌照银行制度。”

目前,银监会系统批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发银行及上海银行设立自贸区分行,批准交银金融租赁公司筹建自贸区专业子公司,批准花旗、星展等2家外资银行筹建自贸区支行。

为了适应自贸区经济金融活动的发展,监管也要随之调整。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说,未来对区内银行机构的监管指标,比如存贷比、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会根据银行展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我们还会对银行机构监测报表体系的报表内容、报送频率等作相应调整,以更好地推动区内银行机构做好风险管理。”

此外,廖岷强调,区内银行机构需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市场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等重点风险领域,建立有效防范跨境风险的机制。 (记者苏雪燕、姚玉洁)

  •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