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易地扶贫搬迁成本高补助低 亟待建长效扶持机制

www.fjnet.cn 2013-07-05 09:26  徐旭忠 周芙蓉 丁文杰 黎昌政 来源:半月谈 我来说两句

  黔江区黑溪镇光明村的盘山公路蜿蜒在云雾中。杨敏摄

武陵山区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71个县市区,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在扶贫攻坚实践中,一些地方对部分深居偏远山区的居民实施易地搬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然而,由于补助标准较低,搬迁成本高,许多贫困群众存在“想搬、怕搬”的矛盾心态。同时,搬迁过程中涉及的土地和搬迁户后续发展等困难和问题也值得关注。

搬出大山才能治穷根

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山腹地的中元村,是一个典型高寒贫困山村,全村有626户2400多人。“山上雾满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头,又缺吃来又缺喝。”这首民谣,真实地勾勒出中元村村民生活的恶劣环境。在2005年时,中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

面对贫困状况,武陵山区一些区县积极创新扶贫模式,改变长期以来的就地扶贫模式,大胆提出将深居山区的群众搬出大山,探索易地搬迁生态扶贫新路。

为了治穷根,黔江区在充分调研,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整合各方面资金,先期将位于海拔1200多米高寒山区的73户328人搬迁下山,并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目前,中元村二期44户搬迁建设正积极进行,预计年底就能全部建成入住。

半月谈记者在中元村搬迁安置点看到,一幢幢居民楼焕然一新,街道宽敞整洁,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安适。中元村党支部书记费元忠说:“没有扶贫搬迁,村民恐怕一辈子都离不开深山,也很难摆脱贫困。现在住的是楼房,喝的是自来水,村口就有农村客运站,坐车10分钟就能到镇上赶场。”

黔江区长吴忠表示,搬迁群众散居在高山峡谷里,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地带,而且大部分是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很难覆盖,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对这些特困群众,若采取常规方式就地开发扶贫,不但投资大、耗时长、不能稳定脱贫,而且不利于生态恢复,形成恶性循环。将他们搬出大山,既可实现贫困农户搬迁致富,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又可有效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武陵山区可持续发展。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