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为政府花钱设“高压线”
——聚焦201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

2013-04-19 15:28  韩洁、徐蕊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韩洁、徐蕊)18日,随着中央政府部门陆续向社会公开各自2013年的部门预算,一并亮相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备受关注。

记者注意到,2012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是7月份随同部门决算一起公开的,而今年则改变了以往随同部门决算一并公开的做法,首次与部门预算同步公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约法三章”。今年中央部门将如何落实这一承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情况下,将如何强化“三公”预算执行约束政府花钱?记者采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

兑现“只减不增” 今年中央公务接待费总体压缩4.3%

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再到李克强总理关于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党中央国务院对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将如何体现在今年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之中?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总体看,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了1.26亿元。

“严格控制中央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规模,是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透露,编制2013年部门预算时,财政部在继续按照零增长原则对中央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严格控制的基础上,将公务接待费预算总体压缩了4.3%。

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年财政部还将加强“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管理。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将“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在年初预算批复的规模内,切实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约束力。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调整,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追加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此外,财政部还将按照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的有关要求,加强“三公经费”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经费开支标准,继续严控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规模,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总规模比上年只减不增,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约束力,切实规范和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

中央部门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

记者浏览中央部委网站发现,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成为今年很多中央部门的一大亮点。

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三公经费”预算为3944.18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减少383.56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了380万元。

科技部也明确提出,按照中央厉行节约的工作要求,今年进一步压缩公务接待费的预算水平,“三公经费”预算数较2012年预算数减少100万元。此外,由于主动压缩各项“三公经费”支出,该部门去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数也比预算数减少了647.21万元。

“中央各部门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为各地落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承诺带了个好头。”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记者说,今年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再次警示政府部门要学会过“紧日子”。政府要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确保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压缩“三公经费”是否意味着要取消“三公经费”

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三公经费”。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三公经费”就是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甚至有人建议取消“三公经费”。

“取消‘三公经费’的观点过于偏激,应该对‘三公经费’有个理性认识。”白景明说,“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开支的相关支出,是政府行政开支的一部分。

记者查阅有关文件,目前纳入中央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中央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白景明说,必要的“三公经费”支出是不能取消的,如国家外交外事活动等产生的出国费用、中央部门履行执法执勤等公务所需车辆的运行维护费用、来访外宾的接待费用等;但超规格超范围滥用或挪用公款的违规“三公”支出,如超规格公务接待,公车私用或者超标准购置豪车等,必须坚决制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