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 (作者 王甦)三年来,剧场人已经习惯了等待,等待舞台上的灯光再次亮起。疫情,让民营剧团的日子举步维艰,更是让许多演员无奈地选择转行。七月的北京,炎热多雨,鼓楼西剧场联合山东果农售卖的红樱桃之甘甜犹在口中,剧场一直空荡的舞台也终于有了动静。一部改编自卡夫卡小说的独角戏《一只猿的报告》上演几天,就在朋友圈“火”了起来。原因有三:原著文学基础扎实,诗意的空间表达,真诚自然的表演。 《一只猿的报告》和原著《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内容大体一致,讲了一只猿被人驯化之后,通过一步步模仿人类,摆脱猿猴的粗鄙狂野,成为接受良好教育的“红彼得”,受邀到科学院作演讲报告,讲述自己被改造的传奇经历。这篇小说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敏感的卡夫卡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奥匈帝国即将分崩离析,全人类的未来迈向不可逆转的泥淖。社会充斥着谎言、纷乱、战争,人类被恐惧包围和支配,开始变得孤独和绝望,他用文字揭示出人类逐渐异化的处境,荒诞的事情不断发生,而卡夫卡自己也因为肺病无法吞咽食物被活活饿死,享年41岁,多么荒诞。 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变形记》写的是格里高尔在社会中的异化,他对现代文明和秩序感到迷惑,家庭伦理道德也无法给他慰藉,他找不到归宿和安全感,不受控制地成为异类。而《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用一只猿的叙述将读者变成旁观者。红彼得使尽浑身解数走出铁笼,融入人类社会,剔除身上的异类标签,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更深的牢笼。 导演郗望和主演李腾飞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简洁而深刻的演出。舞台上空无一物,几乎没有表演支点,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科技手段和导演调度,将舞台完完全全交给了演员,换而言之,演员也被赤裸裸推到了观众眼皮子底下。现在,舞台上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投影、多媒体、冰屏、烟机、雪机、升降机、旋转舞台、即时摄录、裸眼3D、机器人演员……有的戏甚至用上了影视级别的爆破,舞台上的支点和技术手段越多,演员就越“安全”,演出呈现也越刺激。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观众口味自然变得越来越刁,科技已经无法让观众吃惊,也无法让演员的演技得到提升。大音希声,删繁就简,舞台上明明什么都没有,却开启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礼堂、丛林、铁笼……所有环境均需要观众脑补,这种久违的参与感,清除了观众头脑里多余的杂念,每个人都成了红彼得故事的“见证者”。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