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震自导自演《鼓楼外》:完成心愿,一次足矣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文杰  2022-03-22 11:15:17

人物有魅力 坚守底线是于钟声的根

北青报:除了当导演,您在《鼓楼外》中也主演了大师兄于钟声。在您看来,于钟声是个什么样的人?

于震:于钟声是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他生活在鼓楼外,从小就喜欢古家具。他这个人比较闷,做事一根筋。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他的命运也发生改变,做了很多行业,比如路边摊煎饼,然后卖鸡蛋、养鸵鸟,做成了绿色家庭产业链,然后和别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事业做得越来越大。但是当事业做得很大的时候,他反而发现所有东西都没了,爱情没了、兄弟情没了,包括亲情也没了,他突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并不是看你事业做得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于钟声这个人物,当利益和自己坚守的底线发生冲突的时候,利益一定是给底线让路的。这是于钟声这个人物的根,无论他做什么行业,做什么事,这都是他坚守的。这种精神在当下,挺难得的。

北青报:《鼓楼外》涉及到很多传统木工手艺,您拍这个戏是不是也做了很多准备?

于震:玩家具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我从中戏毕业后,进入北京人艺演话剧,后来有幸认识了大编剧邹静之老师,邹静之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就有老家具,他也写了很多戏,然后又通过他,我认识了王刚老师。所以,我很早就跟着他们一块玩老家具,北京话叫“玩”,他们都是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对老家具有了一些了解。另外,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家具城,或是木工房这边跟着邹静之老师一起度过的。从看木头开始,这是什么木头、什么时间、什么材质,然后怎么做。明清家具有什么特点,到民国又是什么特点。挺好玩的。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着这个业余爱好,所以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点小积累。

北青报:这次既当导演又当主演,您觉得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于震:演员是感性的,演员活在角色里。导演是理性的,导演是活在剧里。我呢,是一会儿活在这部剧里,一会儿活在演员角色里,这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你当导演,得指挥剧组的服装、化妆、道具、摄影、美术、录音等部门,一定是理性地在说你们应该怎么准备。而演员不用管这些,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就行了。拍完这部戏后,我就不再自导自演了,因为我觉得哪方面都有欠缺,而且我还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要不我踏踏实实导一部剧,要不我就老老实实去演一个剧,这是两个行当。这次经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创作历练,我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辛苦,但现在看到这部作品成功播出,我心里还是很甜的。

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鼓楼外》助力中轴线申遗

北青报:《鼓楼外》里有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比如师父易大船说的“若争小可,便失大道”,您怎么看剧里蕴含的这种人生韵味?

于震:“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太追逐眼前的利益,便会失去更大的东西,失了大道,甚至把自己也给陷进去。现在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东西迷惑,不知道活的根本是什么。比如于钟声是个木匠,他的不忘初心,就是把手上每一件木工活做好。专心把这个事做好了,一定也会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而不是做这个不行,做那个又不行。还有一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这句话说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做到,太难了。剧里我和海一天饰演的二师弟尹东义就因为仇恨,一直在互相较劲,最后斗得两败俱伤。兄弟争斗这种事在当下经常发生,争来争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对我们还是有所启示的。

北青报:2022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一年,钟鼓楼又是这部剧的重要场景。《鼓楼外》此时播出,是否也是一种对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助力?

于震:一提钟鼓楼,北京人都知道,但什么是北京中轴线,中轴线涵盖哪些地方,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那么《鼓楼外》这部剧就很好地反映了什么是中轴线,什么是钟鼓楼,北京中轴线有多美。这个剧对北京中轴线会起到一个宣传作用,全国观众通过《鼓楼外》就知道,北京的中轴线原来是这样的。

1  2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日榜
  • |
  • 周榜
  • |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