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之思:在观众认可后,导演才可轻装上路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郭佳  2021-10-20 21:12:30

北京青年报讯(记者 郭佳)同电影相比,话剧似乎很少以代际来划分戏剧创作者,但作为一种寻找共性的标签,却也不失价值。戏剧界的中生代导演们,或许不一定年龄步入中年,但大都通过创作获取了多多少少的资源。10月19日第三场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中,孟京辉与刘畅、杨哲芬、何念三位来自京沪鄂三地的中生代导演展开对话。

不敢表达,但却找到聪慧的表达方式

来自沪上的导演何念,上戏毕业后便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高产一直是他的标签,最多的一年做了七八部戏,连孟京辉都惊诧于他的创作能量,“我们还聊着呢,人家已经做三部了”。

前段时间,何念甚至挑战同一时期做三部戏,“开始时我也一直思考这样行不行,那段时间的工作状态是一天三班,但结果是每部都比我单独做要好。做第一个戏时有很多问题,第二个戏排着排着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戏的问题,第三部戏则又交错解决了前两部的问题。”刘畅在一边补充道:“这叫自己偷自己的。”

这些年,何念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否一定要做观众喜欢的东西?“这两天我们在上海做了一个关于母女关系的戏,制作人认为是青春喜剧,但实际我们想做的是青春亲情。这种定义上的偏差,其实是和观众的喜好有关系的。”

在何念看来,我们创作者之间也是在吵架中找到自己坐标的,“我们在不断的创作中要挑战自己的表达,刚毕业时不敢表达,会有禁忌,现在依然不敢表达,但却可以找到聪慧的表达方式,与观众充分交流,就像那种说了又好像没说,但其实又说了。”

而公认的票房导演孟京辉则表示,“导演是在观众认可后才可以轻装上路的,没有任何一个创作是不在乎观众的,但绝对不能观众要看什么我们做什么,有时越想到观众越做不好。”

1  2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日榜
  • |
  • 周榜
  • |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