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100岁生日讲话: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制造
来源:中国日报  作者:  2021-09-23 17:54:01

9月2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庆祝他的农历100岁生日。

在讲话中,杨振宁特别提及当年自己向好友邓稼先提出是否有美国人参与中国原子弹设计的疑惑,他说第二天邓稼先专门写信告诉他。

“...那天他(邓稼先)就去跟组织接触了,组织告诉他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他就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第二天派专人到上海。”

在信的结尾,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说当时没有看懂这句话,50年后,他回应称,“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邓稼先与杨振宁

35岁获诺奖,曾与爱因斯坦做同事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因父亲杨武之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1929年,杨振宁便随父母北上,搬进清华园。

1933年到1937年,杨振宁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了四年书,第一次接触到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是图书馆看到Jeans的《神秘的宇宙》中译本。书中,Jeans把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和1925年的量子力学用通俗的语言描述,杨振宁由此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时,他立志要拿诺贝尔奖。

16岁,高二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杨振宁先生参加西南联大招生考试的准考证

22岁,杨振宁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

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杨振宁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杨振宁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并在统计力学方面和爱因斯坦有过短暂的交流,杨振宁一直为此感到自豪。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这也让他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宇称不守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这一年,杨振宁35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曾评价杨振宁道:杨先生对物理的贡献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他提出的杨振宁-米尔斯场理论,开辟了物理研究新境界,奠定了上世纪50年代后高能物理的理论基础,引发了包括特霍夫特、温伯格、维尔切克等在内的三项诺贝尔物理奖的工作;他奠基的、后来被称为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的工作,涉及了非线性可积物理模型的严格解,引起了数学物理研究的广大新领域,引发了德林菲尔德获菲尔兹奖的工作;他与李政道先生合作的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奖。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中心(即现在的高等研究院),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这里开始了“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2003年,杨振宁和夫人正式回到清华园定居,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

杨振宁曾说,自己的一生画了一个圆,起点是在清华的科学馆,当时他只有7岁,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的教授;他在人生的终点又回到清华科学馆,画了一个圆。或许由此,他将清华园内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这是杨振宁重回清华园时以《归根》为题写下的诗句。“因为在物理学前沿工作多年,我想,对于清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我是可以给他们一些帮助,帮他们‘指路’的。”杨振宁如此说道。

2004年,杨振宁先生给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上课

来源:光明日报、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清华物理系微信公众号等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日榜
  • |
  • 周榜
  • |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