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从缩小“鸿沟”到收获“红利”——代表委员透视数字革命带来的“新经济”

2018-03-03 21:15:03 张辛欣、史竞男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蔡秀明 王祥楠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题:从缩小“鸿沟”到收获“红利”——代表委员透视数字革命带来的“新经济”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史竞男

因为数据的注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蝶变”。数字经济不断创造新的可能,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高地”。

全国两会上,不少经济、科技领域代表委员带来有关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提案,并围绕如何收获数字“红利”,抢占发展机遇展开热议。

从生产到生活 数字革命将“意想不到”变成现实

连续多年提交人工智能有关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今年依旧把目光瞄准于此。“我今年的提案是呼吁更多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成立,推动产业发展。这不仅是产业变革,也将改变人们生活。”李彦宏说:“人工智能还会缔造更多可能,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让人们“意想不到”的不只是人工智能。几年前,不少人对数字经济的理解还停留于“集市上的买卖搬到网上做”,如今的数字经济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通过知识付费分享“最强大脑”,共享知识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学习习惯和模式,缔造百亿级新产业;移动支付成为“行走的钱包”,便捷了人们生活,激活了新零售;工业互联网大范围应用于传统工厂,制造业掀起一场质量效益变革……短短几年,数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经济发展与你我生活。

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情形下,数字经济被视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数字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它将牢牢占据全球经济发展首要位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说。

从“鸿沟”到“红利” 中国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先机

从缩小鸿沟到释放红利,中国经济也因“数字”抢占更多发展先机。

有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分享经济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一倍。2007年至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中,中国占比近20%,发明专利授权量世界第二。被“数字”赋能的中国经济在多个领域抢占先机,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活力。

徐晓兰认为,数字红利的释放首先得益于不断夯实的网络与信息服务基础。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50M以上宽带用户比例超过60%,4G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较2016年同期提高30%,手机流量资费、中小企业专线资费大幅下降。良好的网络土壤让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蓬勃展开。

庞大的市场、良好的环境和应用融合能力也为数字经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与前几次互联网浪潮不同的是,数字经济更强调跨界融合,旨在与传统产业的碰撞中实现价值增量。对创新的快速反应渗透让数字红利在多领域铺开。

“未来,数字经济还将显现出很强的辐射效应。”徐晓兰说,比如,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很多乡村一步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不仅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更修正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地理区位概念。

奠定“领跑”条件 让数字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信息技术支撑。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尤需夯实数字基础。如何让数字经济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加速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改造,让更多人分享数字“红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说,目前工信部联合多部门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积极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商用部署。以5G为例,研发试验进入第三阶段,将推动5G系统设备基本达到预商用水平。

建立高效安全防护体系,守好数字安全底线。“过去网络安全只是网络本身,如今却关系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刘多说,当数字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要素,拥有高效的监管方式,建立与之适应的安全体系尤为重要。她建议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提高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能力。

加强实践分析,增强政策制定针对性。徐晓兰建议,建立基于有效的数字经济运行监测机制。设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提前预判经济现象,提供更好政策依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