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怎样扩大规模 推出低价租赁用地,松绑部分政策限制 记者:未来应该如何做大长租公寓的供给规模?政府应当如何作为? 严跃进:过去一年,我国大力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在鼓励供给和需求方面均出台了一些新的强有力的措施,逐步破解了一些租赁市场发展的障碍。 在鼓励供给方面,不少城市推出大量低价租赁用地(工商业用地、集体土地),降低拿地成本,提高租赁企业或主体的投资回报。北京、佛山、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珠海、天津、成都等超过10个城市开启了租赁土地供应的加速模式。 例如北京,全年成交了约133万平方米自持住宅面积。若按套均45平方米(目前长租公寓的面积基本在15—75平方米之间)计算,可提供超2.9万套租赁住房。 当前,我国城市中有大量商业办公用房或者是以前的工厂集体土地,其实很适合用于做长租公寓,但由于一些政策限制而无法进入租赁市场。未来应加快探索,力争在土地性质、房屋属性等政策上有所突破,为市场提供更大空间。 相比于买卖市场,租赁市场的特征是服务链条长、周期长,而住房租赁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模式则可为开发商和长租公寓经营提供退出机制,解决房地产企业租赁住房投资回收周期过长的“后顾之忧”。下一步我国还应加快推进住房租赁REITs的试点工作,以增强企业加大租赁住房投资及房源供给的信心。 杨现领:从全国来看,未来城市人口将有30%通过租赁来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70%左右的人则通过买房来解决。从个别城市来讲,特别是一线和个别热点二线城市,房价比较高、人口净流入比重比较大,长期来看租金有上涨趋势,租赁市场发展潜力会更大。我预计,在一线城市、热点二线城市中,租房人群的比例大概会分别占到50%左右、40%左右,个别的三线和四线城市在30%左右。 为了有效释放租赁需求、解决部分人群支付能力有限的问题,未来应该推动配套政策的完善发展。比如,允许职工用公积金支付租金,又如实行住房租金抵扣个人所得税政策。再如,通过金融手段,将“押一付三”的支付方式变为每月支付。只有把这些政策推动起来,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跟供给实现对接。 问 租客权益咋保障 应更加注重提供标准化产品和服务 记者:从质量上看,长租公寓还存在哪些欠缺,租房者的权益应该如何更好保护? 严跃进: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出某品牌长租公寓甲醛处理不到位、污染超标的问题。这暴露了一个问题:部分企业简单地以提高租客入住率为导向,而忽略了对居住功能和居住品质的把控,甚至产品连最基本的入住条件都难以达到。 从经营长租公寓的企业来看,未来应更好地关注承租者的三种需求:一是以入住面积为标准的最基本的入住需求;二是健康安全需求,需要对租客的基本人身安全进行保障;三是社会福利需求,类似租房办理居住证和落户等内容。同时,承租者本身应该积极取证、积极投诉,若是遇到甲醛超标等类似问题,可主动向经营企业投诉及相关监管部门投诉。 更关键的是,当前对长租公寓承租者的权益保护其实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渠道。政策上虽然有很多表述,但真正落地还是很难,所以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长租公寓维权平台。具体来看,为了加强对承租人权益的保护,需要设置住房出租条件以保证承租人居住环境安全、健康、卫生,限制出租人的合同解除权;也需要在押金、租金管理等方面明确措施。此外,政府还要立起规则、建好“跑道”,对合租标准、消防标准、用途变更、运营企业主体责任等予以清晰的界定,让行业走上标准化规范发展之路。 同时,为更好鼓励租赁需求,还应加快落实“租购同权”,扩大承租者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有条件的地方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 杨现领:今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推动长租公寓发展时都应该更加注重标准化的问题。首先,企业要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服务,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力量,给消费者提供有品质的租住体验,同时满足可支付的条件。再者,政府也要做政策的标准化,当前长租公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主要就是政策和标准的不透明、不规范,比如消防标准、合租标准等,这些都需要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去变革。 本报记者 刘志强 |
相关阅读:
- [ 01-14]入住公租房 榕近万户居民享新福
- [ 01-13]近7000套公租房环境优美配套齐全 配租户乐开了花
- [ 01-13]福州近7000套公租房两周内完成交房
- [ 01-08]北京冬奥村项目启动建设 赛后将作为人才公租房
- [ 01-07]【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新思维转变旧模式广东站在“租房时代”最前端
- [ 01-01]2017租房一年间:各地租房政策利好 人们观念在转变
- [ 12-31]2017租房一年间:各地租房政策利好 人们观念在转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