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精彩图片> 正文
分享到:

“艾滋孤儿”成长记

2017-11-30 14:55:46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陈玮  我来说两句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

  孩子们骑着单车在小区公园内(11月26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俊俊在家里画画,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11月26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俊俊带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在阜阳火车站等候,准备乘车去北京参加画展(11月26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孩子们骑单车在小区公园内追逐玩耍(11月26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孩子们在阜阳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学习,他们受邀到北京参加艾滋病日宣传活动(11月26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珍珍(左)在培训机构学习画画(11月26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墙上贴着5名儿童小时候的照片(2016年12月1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名孩子在展示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工作人员画的艾滋病日宣传口号(2016年12月1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孩子们在房间里学习(2013年11月26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孩子们每天按时吃药(2013年11月26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名孩子走在上学的路上(2011年11月30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名孩子在触摸属于各自的卡通人物,这5个卡通人物由协会老师根据5名孩子的特征而绘制(2011年11月30日摄)。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区里,生活着5名“艾滋孤儿”,目前他们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也已12岁。他们都是经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最后因为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从2003年开始,他们陆续被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收养,组成一个共同的大家庭。10多年的时间里,5名“艾滋孤儿”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几年前,5名孩子陆续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当起老师,为孩子们开办“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四处奔波,为这5名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让他们有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如今,年龄较大的2名孤儿读初三,另外3名孤儿读初一,为了方便读书,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寄宿在学校,并逐渐融入了校园大家庭。

“是爱和包容让孩子们从最初的孤独、封闭,变成现在的乐观、自信。”“艾滋孤儿”的“妈妈”——协会负责人张颖说,10多年来,社会各界给了5名孩子很多关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