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告别“大而不强”严把学术质量——专家聚焦中国学术期刊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 史竞男 刘欣 213万余名科研人员每年在国内6449个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万余篇,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5万余篇;仅就中国知网数据统计,中国读者每年下载学术期刊文献达32.8亿篇次……我国已经是学术文献产出、出版和使用大国,但相比学术影响力和期刊出版强国,仍有很大差距。如何改变这种“大而不强”的现状? 日前在京举行的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期刊出版专家和8000多名学术期刊工作者展开热烈讨论,共谋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 要扭转学术论文严重外流趋势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说,中国学术期刊是向国内国际报道我国最新学术创新成果和研究动态、为党和政府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各学科行业研究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渠道。“学术期刊在促进我国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坛发布了《2017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相较于SCI和SSCI收录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标的0.549和0.329,我国学术期刊差距较大,分别为0.084和0.099,这反映出我国学术期刊发表成果的首发性、时效性不够。中国学术论文大量投往国外期刊发表,2016年,发表于国外的科技论文约为产出总量的23.4%,人文社科论文约占5.6%。 如何应对愈演愈烈的学术论文首发国际竞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认为“发表才是硬道理”,为了使中国期刊能够快速发表与传播,要为中国学者提供一个及时发表的国际竞争舞台。“不要因为发表时效的问题,埋没任何一位潜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说,并非所有中国学者都想把论文投到国外,但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周期过长、语言单一是导致论文外流的两个关键因素。她建议,中国学术期刊要加强学术引领和服务意识,要善于发现、快速发表我国具有独创性的先进成果,特别是对于具有颠覆性的研究成果需为其提供绿色发表通道。 “要扭转学术论文严重外流趋势,必须尽快改变我国学术评价的形式化倾向。”中科院院士王鼎盛说,不能再继续简单地以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我国应当尽快建立自己的学术评价标准,今后要转向以研究质量和切实提高中国科研技术水平为评判标准。 |
相关阅读:
- [ 11-24]当学术失去了良心,还是学术吗?
- [ 11-21]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论坛将在福建平潭举行
- [ 09-19]浙大创新学术评价体系引热议,“网红文章”能否等同于期刊论文?
- [ 09-14]高校学术特区推广价值几何?存在发展掣肘被质疑
- [ 08-24]从科技到“玉山计划”,为什么都像老鼠会?
- [ 08-17]新媒:全球大学学术排名,清华大学首入50强
- [ 08-09]三年游击战争学术座谈会在龙岩召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