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25日电 题:不动产登记还要排长队吗?——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聚焦群众关切查实情促整改 新华社记者 付昊苏、李黔渝、李思远 “办理不动产登记还要排长队吗”“从申请办理到拿证需要多久”“流程优化是否还有空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动产登记难题,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多路督查组在各地明察暗访,既发掘经验做法,也追查问题原因,推动整改。 微信预约、增设窗口、最多跑一次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成效越来越明显 奔赴多地的18个督查组,实地走访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详细询问办理流程,仔细翻阅档案资料……他们发现,不动产统一登记保护产权、保障交易、便民利民的成效越来越显现。 浙江省不动产交易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群众在“最多跑一次”的承诺中,体验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此前群众意见强烈的郑州,推出多种新举措,也在悄然改善排长队、多跑趟、办证难的现象。 上午10点,记者在郑州市金水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看到,排队现象已经没有了,大厅内虽然办事群众仍然较多,但秩序井然。门前的公告栏上、大厅内的展板上,张贴着相同的二维码图画。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新打造的微信公众号,群众“扫一扫”后便可网上预约,从而预知办理时间,不需再来熬夜排队了。 “网上预约是挺方便,但不会使用微信的群众,怎么办?”督查组直接发问。工作人员解释:“我们在办事窗口中特意留了一个窗口,专门对应服务这些群众,他们随时来,随时办。” “微信预约只解决排队问题,更关键的是提高办事效率,否则,会不会又形成网上排队现象?”督查组继续追问。 工作人员说,大厅内已经增加了办事员,每天的办件数量从以前的100多个增加到270个左右。“另外,我们已经筹备了新的服务大厅,8月10日便可启用,办事窗口将由现在10个增加至60个,还将采取一窗受理、联合办公的模式,大幅提升办理速度。” 个别地方距“满意”还有差距 督查推动整改完善 尽管整体已在好转,但督查组也发现,个别地方服务水平依然不高,距离“群众满意”这个标准,仍存在差距。 在西部某省会城市,不动产登记大厅内外都人满为患,秩序较乱。因为排队时间较长,有群众吃起泡面,有孩子哭泣不止,办事窗口不时还传出激烈的争吵声…… 正在办理二手房过户手续的市民李迪说,前后一共要走十几道程序,需要向各部门提供材料审批,每个程序都需要业主本人到场取号。8点半上班,她9点钟来时,已经排到了200多号。“每走一个程序前面都是排几百个号,一天只能走完一两个程序,我今天就指着办成资金监管这一件事。” 除此之外,各地出现的几个共性问题,引起了督查组的注意。 “二手房交易登记、抵押登记,都需在住建部门先办理备案审批,再到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转移登记、抵押登记,两头跑。” “住建、国土、税务虽然集中在一个大厅,但是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接,数据不交换,得需要重复提交材料。” “说我们小区的土地手续不对,不给登记,但土地是开发商的问题,我们又不知情!” “买卖交易手续,尤其涉及抵押登记的十分复杂,办理程序多、拖得耽误事。”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督查组分析梳理,在现场追问原因、督促整改的同时,也将问题收集带回,下一步将请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化解遗留问题 整合职能、资料移交、数据共享、流程再造 督查中,多地国土资源和住房建设系统的干部表示,从全国范围看,应该客观认识不动产登记难的特定历史背景。 原本两个部门的事情合到一起办,单位之间、同事之间都需要磨合,开发出的一套新信息系统,也需要熟悉和适应;不动产登记的实施,正赶上多地的房地产市场火暴,办证需求成倍增加,办理能力不够;一些分散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暴露出来,给改革带来干扰。 国务院督查组成员在实地督查中分析指出,要解决分散登记遗留问题,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不论什么情况,只要当年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群众有承诺的,就按照承诺办理,不让群众吃亏。第二,对遗留问题造成的损失要追偿,开发商没有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应该补交;遗留问题中存在的渎职、违规行为,也应该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和部门的责任。 群众呼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不动产登记难,当务之急要解决好职能整合、资料移交、数据共享、流程再造的问题,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切实依法依规、便民利民,而这必须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大力推广一窗受理。第二,切实开展并行服务,依法有效衔接。第三,移交资料,整合数据,共享共用,打破数据壁垒。 |
相关阅读:
- [ 07-24]龙岩市不动产登记信息实现自助查询办理
- [ 07-12]全面加速不动产统一登记 浙江海域使用证将成历史
- [ 07-07]郑州不动产登记开“药方” 解决排长队、多跑腿难题
- [ 07-04]福州不动产登记跨入掌上时代 在全国首推手机微信申请平台
- [ 06-08]福建省全面实施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