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发中华文化精气神
2017-07-24 17:08:5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砥砺奋进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激发中华文化精气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述评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近日,杭州歌剧舞剧院的《遇见大运河》在法国巴黎会议宫表演厅上演,用艺术的方式向法国米迪运河致意。从2014年首演以来,这场文化遗产舞剧已演出百余场,走过中国大运河沿线6省2市,今年又从法国开启了世界巡演之旅,搭建起东西方交流沟通的桥梁,传播当代中华文化的精气神。润物无声,巡演唤起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敬畏;改革创新,文化的根脉在传承,文化的基因在生发。这只是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一个小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文化战线高举改革旗帜、聚焦“四梁八柱”、锐意攻坚克难,在巩固已往改革成果基础上,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顶层设计:搭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梁”和“柱” 一枝古藤,千颗种子。苏州博物馆用创意让历史“活”起来,从明代书法家文徵明亲手种植的那棵500多年的紫藤树上,采集种子,加上精细雅致的外包装,名为“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热销给各国参观者,文化生生不息之美悄然播撒。 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今天怎样让更多的文化“种子”重新绽放,彰显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在新的形势下,又如何进一步破解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是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作答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治国理政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谋划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要求,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先后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两个效益”相统一、媒体融合发展、特殊管理股试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40多个改革文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思路和任务举措,细化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搭建起文化制度体系的“梁”和“柱”。 改革,争在朝夕、重在成效。改革愈深入,愈显“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断力和执行力。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建立任务台账、加强督察问效,重点任务进展一月一反馈、一季一督察,跟踪效果、及时整改,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97项,其余7项正在抓紧推进之中。 激发创新活力:做优做强做大文化产业 近年来,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文化产业却难能可贵地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6年文化产业还交出“双突破”的“成绩单”: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这成绩来自于,十八大以来着眼“供给侧”用劲发力,积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布局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向哪里转移。”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幸福产业,既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支撑。 企业是经济最活跃的细胞,文化企业的成长见证着文化产业的活力迸发。来自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同比增长22.4%,比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目前,沪深两市文化上市公司达103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21%,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有10家,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 数字的变化折射理念的变化。“文化+”与教育、信息、旅游、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特别是对接“互联网+”战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拓展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促进文化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素不相识的人围坐在图书馆中安静看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则是一次文化的传递。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公共图书馆法(草案)》,从立法的高度保障公共图书馆的投入,让“书虫”的免费阅读没有障碍。 而此前,国家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于实现文化小康,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其中一个重要制度设计和工作抓手,就是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中央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国家标准。 贫穷不拒绝文化,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相衔接,坚持反弹琵琶、精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文化小康。中央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中心工程,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持建设1万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贫困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文化之光。 讲好中国故事: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历史上,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今天,“中国故事”还在续写,“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掀开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G20杭州峰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多个国际重要场合,利用主题演讲、署名文章等形式,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表达、国际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在世界上掀起强劲的中国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译成22个语种、25个版本,在海内外已经发行了625万余册,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 交流促相知,相知促相亲。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用好中医药、中国美食、中国园林、中国功夫等文化名片,持续打造“感知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文化交流品牌,使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显著增强。 感染力决定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已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些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增长迅猛,2016年文化产品出口额786.7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8.6倍;图书版权输出1万种,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凝结的正是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是中国文化的精气神。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4日 01版) |
相关阅读:
- [ 07-24]【砥砺奋进的五年】我国5G网络有望2020年实现商用
- [ 07-24]【砥砺奋进的五年】一位京族老人的坚守:让独弦琴声扬大海
- [ 07-24]【砥砺奋进的五年】广西天等县南岭村的养牛脱贫故事:牛儿犇犇 奔向幸福
- [ 07-24]砥砺奋进的五年:南平延平区瓦口洋绿色保卫战
- [ 07-22]砥砺奋进的五年: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 安溪年底欲实现全面脱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