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潘心怡)“广场舞老人围殴篮球小伙”、“广场舞老人为争场地互殴”、“老人广场舞扰民遭弹弓袭击”……近年来,因广场舞而起的风波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曾上演,一边是老年人的健身娱乐需求,一边是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之争,二者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平衡? 资料图:2016年11月30日,成都数百市民齐聚某广场,以歌曲《天府之国》为背景音乐同跳广场舞。张浪 摄 地盘之争暴露活动空间不足 场地之争、噪音扰民等等,由老年人跳广场舞引发的各种纠纷,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难以调解的棘手问题。近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广场舞老人抢占篮球场事件,一度成为舆论焦点,这也又一次暴露出老年人健身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 6月24日晚,北京结束了入汛以来的一轮最强降雨,尽管路面还未干透,海淀区北蜂窝路周边一个公园内已聚集了不少跳广场舞的老年人。 中新网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广场舞,还有不少人在进行跑步、健步走、打太极等其他运动,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空间界线十分明确。 长期在这里跳广场舞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打太极的、踢毽子的也跟我们争抢空地,后来我们就把跳广场舞的人分散成了两拨在公园不同的地方,现在这样和谐的情况也是在长期磨合之后才有的。” 显然,老年人对广场舞需求的增加,与如今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有着密切关联。 根据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后、70后人口数量大约为4.4亿人,中国老年人数占比预计到2030年将会增至总人口的24%。 有观点称,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这种人口结构的变迁,所带来的挑战是方方面面的,而广场舞仅仅只是此问题的一个表现而已。老年人群到哪里寻找自己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空间,已成为当前全民健身发展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广场舞纠纷如何解决? 事实上,早在2015年9月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12个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在公园、广场、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 不过,面对愈发庞大的广场舞人群,在目前城市公共活动设施短缺的环境下,由广场舞造成的场地之争问题该如何解决,谁来监管? 在地方,近年来,多地也都出台过相关规定,对广场舞的地点、时间、音量作出了要求,以此来探索广场舞的监管。 例如,去年9月,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开始实施,《条例》对在居民住宅区或者毗邻居民住宅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唱歌、跳舞、健身等活动的作出规定,明确了禁止夜间(晚上10时至次日早晨6时)在以上区域开展使用乐器或者扬声设备的唱歌、跳舞、健身等活动。 北京今年年初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并从3月起实施。新条例的颁布为公安机关执法提供了明确依据:居民在广场跳舞若被认定为扰民,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在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为何广场舞引起的纠纷依然频发?记者在梳理时发现,上述广场舞相关规定的制定方分散在环保、城市管理、园林等多个部门,并未形成统一的的牵头部门,对于广场舞的规范到底谁来负责、谁来监管,依旧模糊。 资料图:武汉大妈们冒雨同跳广场舞。 张畅摄 老年人如何稀释孤独、融入社会? 除了场地紧缺,广场舞背后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中更深层次的“精神养老”问题。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老人参与广场舞,除了为健身,还有不少是出于社交需求,其目的在于排解孤独。 上述王女士就表示,自己是独居老人,周末孩子才会回来探望,“平时参与社区公园的广场舞让自己不那么孤单”。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兵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广场舞的火爆其实体现了很多问题。现在老年人普遍晚年寂寞,子女忙于工作,不在身边,广场舞因此成了他们的一种社交方式,是晚年生活的“必需品”。 广东医科大学养老产业研究院院长谢培豪此前在媒体撰文称,在未能有效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现实问题之前,广场舞必然成为老年人追求健康、稀释孤独、融入社会、流放时间,而且直接便利低廉的主要娱乐活动形式。 谢培豪指出,要有效逐步解决中国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涉及到政府、社区、家庭等方面。关于老年人文娱生活需求,他提到,要确落实政府在老年人精神养老中的职责。 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加大投入,建设能满足老年人精神等方面需求的老年活动室、户外健身点和社区老年学校。二是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结对关爱活动,以及组织开展各类老年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
相关阅读:
- [ 06-26]福州举行广场舞系列展演
- [ 06-22]规范广场舞要“堵”更要“疏”
- [ 06-22]规范广场舞 登记只是第一步
- [ 06-20]壹周谈:广场舞团大战篮球队打出公共空间硬伤
- [ 06-20]广场舞大妈“占领”虎丘 景区高音喇叭“劝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