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11:05,红银交映的“复兴号”CR400AF车型从北京南站驶出,沿着中国最繁忙的京沪高铁驶往上海虹桥;同一时刻,另一列“复兴号”G124次列车从上海出发,北上奔赴北京…… “复兴号”驾驶员正在做出车前的准备工作。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在“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列车上,光明日报融媒体报道小组采访了不同身份的三个人,请他们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复兴号”和中国列车的进化史,并在“一直播”平台上进行了直播。截至26日24:00,观看人数突破11.7万人次。 “复兴号”的意义不仅在于做了一个新车 作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张波已经在机车车辆研究所工作了20个年头。 20年中,先锋号、中华之星等中国最早的动车组工作,他都参与过。在他眼里,中国动车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自主研发积累的阶段,进行了技术积淀,也锻炼了一批队伍;第二阶段从2004年开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出了“和谐号”动车组,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外方的很多经验,提高了中国的制造水平。 如今,进入到第三阶段。“‘复兴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张波强调,在涉及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 乘务员在“复兴号”准备就绪。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光明日报在直播中发现,“复兴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列车提供了USB充电口、实现了WiFi全覆盖等等。张波告诉记者,结合多年的经验,“复兴号”针对很多旅客感到不方便的地方进行了改进。 在张波看来,“复兴号”的意义不仅在于做了一个新车,更重要的是打造了自己的平台,锻炼了自己队伍的信心。“在原来进行技术改进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不知道这么改到底能不能做成。但是在做过中国标准动车组之后,整个团队的自信心就已经比较强了。未来再做一些改变的时候,就不会再有疑虑、对自己不自信的成分出现。” 最能反映动车发展速度的,就是学习的频率 突破众多媒体的包围圈,我们“逮”到了北京铁路局北京机务段的“老司机”袁国慕。因为值乘司机不能接受采访,作为此次G123次列车添乘司机的他,就进入了我们直播的视野。 从“韶山1型”到“复兴号”,43岁的袁国慕驾龄已有23年。23年中,他曾经开过十几种型号的国产机车,见证了中国铁路技术的快速进步。 时间回溯到1994年,20岁的袁国慕开的第一台机车“韶山1型”诞生于1969年,这也是我国第一台国产的电力机车,在我国机车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后来,我还开过韶3、韶4、‘和谐’系列电力机车和‘和谐号’动车组。”在袁国慕的眼中,火车头的变迁,见证着同一时期中国发展的进程。1997到2007年,中国铁路依靠装备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六次大提速。2007年D字头列车开行,中国铁路迈入高铁时代。 |
相关阅读:
- [ 06-27]致敬,咱中国的“复兴号”!
- [ 06-27]“复兴号”动车组优势在哪? 高铁专家这样说
- [ 06-27]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首发:抗雾霾能力强 巧设USB插口
- [ 06-27]“复兴号”高铁初体验:充电插座多 票价无变化
- [ 06-26]“复兴号”高铁“爆红” 京沪线正式首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