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青海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打好扶贫攻坚战

2017-06-07 17:51:51 熊珊 来源: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陈曦 陈曦  
分享到:

图片默认标题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接受记者采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熊珊):青海省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的所有特征,省情比较特殊。这里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百分之九十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高山、深山和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自然灾害较多,再加上产业结构单一,贫困人口能动性较弱,很容易发生脱贫又返贫的情况,脱贫工作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长期以来,青海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用有限的财力,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如藏区教育、就业、养老等。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脱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这几年成效也比较明显,仅‘十二五’到去年这六年时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6.5万人,使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底的37.6%下降到2016年底的10.3%,年均降幅4.7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青海区域性差异大,贫困群众大多生活在高原深山和干旱地区,生产生活发展空间狭小,致贫因素复杂多样。因此,青海省组织近万人,利用半年时间,通过多轮次、拉网式识别,最后精准识别贫困人口16万户、52万人。去年,在国家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中,青海省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为99.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片默认标题

  关却吉和即将投产的有机婴幼儿牦牛奶粉自动化生产工厂。

全国不同地区扶贫、脱贫工作的差异性很大,东部有东部的情况,西部有西部的特点。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贫困地区特征的青海省根据自身特殊情况,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走出了一条青海模式扶贫有效路径。马丰胜说:“青海省是国家重要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我们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在农区重点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多元增收。在牧区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通过草场流转,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升畜牧业附加值,在促进产业增收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了更好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完成产业发展的完整生产链,青海省除了在农牧区开设数所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保护生态促进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外,还帮合作社和当地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开产品销路。在果洛州玛沁县就有这样一位白手起家的女企业家——关却吉。2004年她离开国有企业开始创业,从一开始自己开小作坊卖酸奶,到2009年成立格桑花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再到2015年开始有机婴幼儿牦牛奶粉自动化生产工厂建设项目。从一开始在国有企业工资收入每月只有四、五百元,到去年公司一年毛收入600万元。关却吉说:“这跟政府的帮扶是分不开的。2009年的时候,政府给我一个优惠政策,给我20万的贷款。拿着自己手里的几万块钱,加上贷款20万,注册了格桑花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来我们从散户手里收牛奶,现在政府建立合作社将奶源整合,我们直接从合作社收牛奶。而且以前从散户手里收购时,我们的生产受季节影响比较大;而现在有了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管理,我们可以实现全年生产。”

图片默认标题

  关却吉向记者展示格桑花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

目前,关却吉的乳业公司已带动1000户牧民增收,每户年平均增收3万元左右。关却吉说,等有机婴幼儿牦牛奶粉项目正式投产后,预计可再实现4000户牧民增收,新增就业岗位130个。

脱贫路上困难很多,但是谈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时,马丰胜表示非常有信心。目前,贫困群众逐步摆脱政策依赖,通过产业发展、就业转移等渠道实现脱贫致富已成为扶贫开发新常态。

马丰胜说:“通过这些扶贫、脱贫工作的努力,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都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特别是青海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为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