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窑公司的技术工人正在制作陶器 白永光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家迎): “14岁开始学艺,40岁当厂长,25年厂长。”何良法是湖北省蕲春县管窑镇手工制陶技艺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今年70多岁的他见证了上个世纪管窑镇制陶产业的繁荣与衰落。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一直都是民间使用的日用器具。位于湖北省蕲春县境内的管窑镇,就是一个以烧制陶器的窑命名的乡镇,这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小镇,依托当地赤西湖底丰富的陶土资源,居民世代以制陶为业,鼎盛时期有上万名制陶工人,是知名的“陶器之乡”。
透过管窑镇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窑李家窑厂窑架上“洪武二年”的墨迹,可以追溯这里的制陶历史始于明朝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经几百年历史沉淀和代代相传,管窑手工制陶技艺堪称一绝。
等待烧制的陶器 白永光 摄
何良法告诉记者,自己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从小就开始学习制陶技艺,40岁成为一家窑厂的厂长,当年他的厂子主要生产坛、罐等日用陶器,效益非常好,后来随着塑料、玻璃器具的盛行和市场化运作的冲击,厂子慢慢不景气。何良法说:“塑料制品代替后,厂子慢慢不景气,2000年基本停产,技术工人都走了。”
何良法说,眼看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产业慢慢衰落,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让何良法感到高兴的是,近几年管窑镇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扶持陶产业,着重打造特色陶文化小镇,于是他和家人一起成立了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成为管窑新时期的第一家陶企。何良法说:“2013年,政府这边提起,是不是这几个厂几百年就完了,工人在全国各地都搞的很好,都是骨干分子,他们每年春节回来,和我说是不是我们自己也搞,我出去考察学习了,后来我就自己注册了明窑公司,县里镇里领导都非常支持,我们集全家之力基本把厂办起来了。”
何良发接受记者采访 白永光 摄
新公司改变了之前简单的生产方式,将日用精品陶生产与陶文化体验、教学相结合,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陶艺公司。
何良法的明窑公司最大出资人就是他的儿子何建平。何建平是管窑镇制陶业萧条后长大的一代,出生在制陶世家,却不会制陶。和村子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成年后的何建平选择了南下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和发展,后来通过县里的招商引资机会把电子厂开回了家乡,自己做起了老板,这也让他有机会再次接触祖辈留下来的窑厂。何建平说:“当时回来开厂,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电子厂是红红火火,烧窑制窑的窑棚慢慢倒塌,荒草丛生,作为一个窑厂的后代,看在眼里很不舒服,觉得祖业在我们这一代可能面临失传。后来父亲说,我们现在有能力,我们的祖业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掉。”
何建平接受记者采访 白永光 摄
出于对陶土、对父亲的感情,何建平决定拿出资金,与父亲一起办陶企,长期在外工作的经历让他对于厂子的发展有了更开阔的思路。何建平说:“我们去考察,传统的陶瓷业面临转型的话,肯定会有很多问题,我们也意识到了,要创精品陶,从材料的研制、器型,到后期的销售,到网络的建立,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政策扶植,加上定位准确,让公司取得了成功。作为老一代的制陶人,何良法也喜上眉梢。何良法说:“我们这边老厂有1500平方米,这边以后是大学生实训,小学生体验的地方,我们是省的高级教育实训基地,每年接受武汉经济学院、美术学院、理工学院、轻工学院的学生,现在条件还差点,很多人要来,接待不了。”
何登明演示拉坯技艺 白永光 摄
一个人能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就会带动一片,明窑公司的成功鼓舞了其他的制陶人。现在年近60岁的何登明1998年南下广州,凭借自己的制陶手艺,很快在当地的陶企成为技术骨干。后来又得到了广州美院老师、清华大学教授的细心指点,制陶技艺得到了提高,成为知名的制陶专家。2015年在管窑镇政府的盛情邀请下,他放弃了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故乡创业。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为管窑镇制陶业的复兴贡献一点力量,他说,只有将高起点与创新结合起来,管窑镇的制陶业才能复兴:“祖祖辈辈都是做陶瓷的,回来是提升管窑陶瓷的第一步。过去的陶瓷不能拿台面,回来希望做好点,拿得上台面。”
现在何登明在镇里一家陶企供职,还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潜心钻研创新陶艺技术。工作室里的作品从练泥、拉坯到烧制都由他一个人完成,这里琳琅满目的作品见证了他这次“回归”的成功。
何登明展示自己的作品 白永光摄
随着新陶企的出现和何登明这样的大师级技师的回归,管窑这个古老的制陶小镇正在焕发生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5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创作基地、黄冈市美术家协会陶艺创作基地纷纷在管窑镇挂牌。
徐红霞是管窑镇镇长。她说,打造特色陶文化小镇是管窑镇近年来的中心工作。首先,他们制定政策,吸引了一批大师回到管窑成立个人工作室。其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窑厂转型发展。此外,围绕制陶文化的挖掘和产业化开发也是工作的重点。徐红霞说:“做旅游文章,比如你看到的李家窑,厂房厂址的原貌,我们都把它保存的很好,现在正在规划,也正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准备进行修复,让它成为有文化底蕴的窑厂遗址,一个乡村旅游的点。第三,做大、中、小、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基地。目前已有8所高校在我们这边挂牌,每年几千人来体验制作摄影游玩,这样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农家乐的发展。”
管窑镇的古窑李家窑厂 白永光摄
镇长徐红霞介绍的李家窑是管窑镇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只见古窑依坡而上,恰似龙脊,旁边一棵千年古树枝干参天。这个古窑长98米,宽8米,平均内径1.8米,可同时烧制30000余件器物。据在现场正在维修古窑的工人说,不久,这里的窑火还将重新燃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