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明:从“兼济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04-24 18:25:02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分享到:

 

“一带一路”蕴含中国之“道”

主持人:作为媒体人,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从倡议到建设、从构想到落地,世界各国对此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我看到外媒有一个说法:“一带一路”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我想请教二位,这个“道”应该怎样理解?

王义桅:首先从名称上来讲,我们用了“一带一路”。很多人说,怎么不用丝绸之路或“新丝绸之路”?因为丝绸之路概念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来的,有为帝国列强在欧亚大陆扩张作理论支撑的含义在里面,所以我们没有用这样一个老概念,而是用了一个非常中国特色的概念,这里面载着“道”和智慧。中国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要鼓励沿线国家,也要走符合国情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面就蕴含着“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要从“道”开始,从“一”开始。所以说“一带一路”的概括非常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又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

具体而言,“一带一路”体现的是什么“道”?

第一个就是孔子说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让七亿人脱贫致富, 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是“达”了。但是我们还要“达”人,“达”谁呢?“一带一路”沿线这些国家。比如说巴基斯坦,尽管它被西方描绘成一个失败的国家,但现在中巴经济走廊成为旗舰工程,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把基础设施短板补上,巴基斯坦的经济就可以发展腾飞了。“一带一路”也为非洲的国家带来机遇,非洲很多国家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中国跟他们分享经验,就是“道”。这个“道”,就是中国人不仅想到自己,还想到别人。

第二个“道”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按照原来西方线性进化的现代化逻辑,“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都是落后的,看人均GDP比较贫穷。“一带一路”提出来以后,改变了完全看GDP的评价标准,激活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因素,激活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自豪感。所以,“一带一路”用文明共通的逻辑,超越了简单现代化线性进化的逻辑,激活了共同复兴这个美好的愿望,这也是一种“道”。

第三个“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意识形态价值观界限,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更大的层面上统合、合作,追求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大道”。

主持人:“一带一路“蕴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很多精髓,比如兼济天下,比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王灵桂教授对此有什么理解呢?

王灵桂:“一带一路”这个名称起源于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古老历史。从张骞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到现在,2100多年的进程中,中国向世界传播古老文明,同时自身也不断吸纳和借鉴其他文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克劳利讲过:丝绸之路使得欧洲和东方两个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在东西半球之间输送商品,促进新的品位的产生和选择概念的形成。他还专门指出,这条路“把东方的味道、思想和影响,以及某种浪漫的东方主义带到了欧洲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21世纪向世界张开怀抱。我相信,这种“中国味道”一定会超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独特的芳香。

“一带一路”承载着人类共同发展的希望

主持人:一种构想的提出,一开始总是会遇到各种不同角度的评判,甚至猜疑;一种古老的文明走进现实,也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转化和创新。“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逐渐从一种倡议,成为一种共识,各国对于这种倡议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王灵桂:古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处于两个封闭的文化体系之内这种背景下出现、诞生、发展,延续2100多年,本身就是革命性的。在这条路上,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通过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段传到了欧洲,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马克思把火药、罗盘和印刷术比喻为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丝绸之路经过2100多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形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内核。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包容。包容性增加了感召力、吸引力。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一些外国智库开始有猜疑、有不解。但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包容性,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现在国外的智库界、舆论界这种风向正在好转,态度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变化。从很多智库发表的报告,好多媒体发表的文章,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