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祭祀扫墓传承习俗 海内外中国人这样过清明(图)

2017-04-05 12:43:28 王 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辗转了15个小时,总算在清明节前回到了家乡。”3月30日,在英国读书、工作7年的石玉坤便从伯明翰启程回国。抵达北京后又马不停蹄地登上回河南开封的飞机,就为了赶在清明节前回家祭祖。同一天,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的张梦,接到了特意从北京赶来的妈妈。出国留学赶上的第一个清明节,她要和妈妈一起旅游过节。

4月4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遇难者遗属代表50余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清明家祭活动,祭奠被侵华日军杀害的亲人。来自日本的友人、澳大利亚青年代表等一同参加了祭奠活动。图为幸存者岑洪桂在为遇难亲人献花。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对中国人来说,清明节内涵丰富,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踏青出游、传承习俗等历来是过节的主要方式。

- 祭祀扫墓不可少

4月3日上午,在江苏南京工作的汪女士一大早便带着丈夫、女儿一起赶回湖北襄阳老家,给爷爷奶奶扫墓。“小时候,爷爷奶奶对我特别好,每年清明我都要回家去看他们。”

祭扫祖墓是中国人在清明节假期最重要的活动。据民政部统计,清明节3天小长假期间,全国150个祭扫观测点共接待祭扫民众1455.9万人次,同比增长8.8%。

除了扫墓,网上祭祀、远程祭祀等新方式逐渐兴起。清明前夕,成都长松寺公墓推出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便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远赴他乡,工作也很忙,很难做到在清明期间回乡扫墓。”公墓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段时间收到的上千条寄语里,有一些让人颇为动容。“我记得有一条是‘老伴,我现在在孩子家,过段时间来看你。’这种方式或许能让他们心安。”

图为4月3日,中国第五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营区,深切缅怀在海地、马里、南苏丹和刚果(金)等任务区牺牲的中国维和英烈,寄托哀思。赵小新摄(新华社发)

- 缅怀先烈寄哀思

清明节是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更是祭祀华夏祖先、缅怀革命英烈的日子。

4月4日,丁酉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县黄帝陵举行,1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4月2日,300多名中山大学学子前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扫墓,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向烈士致敬、献花。4月4日,酒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天还未亮,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中小学生、职工等便乘车来到这里,祭奠长眠在这里的为国防和科技事业献身的700余位航天先辈和革命英烈。

而远在海外的中国人,同样不忘缅怀先烈。当地时间4月3日,中国第五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全体队员面朝祖国方向,在营区整齐列队,共同深切缅怀在海地、马里、南苏丹和刚果(金)等任务区牺牲的中国维和英烈,寄托哀思。

图为4月4日,演员在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表演黄帝祭典乐舞。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 踏青赏花正当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据一项关于清明节出游的调查显示,清明节踏青赏花依然是游客出游的主旋律。

4月3日,正值北京玉渊潭公园第29届樱花节,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欣赏进入盛花期的樱花。清明小长假期间,北京市161家景区共接待游客563.7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其中,颐和园、玉渊潭公园和北海公园最受游客欢迎,仅清明假期首日,接待量均突破7万人次。

此外,统计显示,33%的游客选择出境游,其中日本、台湾等地适逢樱花盛开,格外受游客欢迎。

在山东济南工作的吴小静,一个月前就开始计划清明节假期去台湾旅游,4月1日一下班,她就飞往台北,开始了盼望已久的“清明之旅”。“这里的好吃的根本发不完”“垦丁简直美翻了”……台湾的美食美景,刷爆了她的朋友圈。

按照安徽省亳州市民间习俗,清明节当天小孩要吃用柳条串着的烧饼,以防止小孩“苦夏”,即入夏后生病或食欲不振。图为4月4日,一名小朋友在展示“柳条串烧饼”。刘勤利摄(新华社发)

- 清明习俗广传承

据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清明不仅是祭祖和扫墓,也包含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拔河、斗鸡、蹴鞠、扑蝶、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如今这些习俗的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4月4日,河南开封春雨绵绵,清明文化节正在举行。城内颁新火、抖空竹、荡秋千,城外踏青饮酒、相互赠柳枝,文化旅游和商贸活动多姿多彩,63项民俗活动再现《清明上河图》中盛景。

清明前夕,手做青团、比拼“飞花令”等清明民俗走进上海徐汇区世界小学的课堂,小学生们上了一堂别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课。据校长陈丕君介绍,学校每年会借传统节日举办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拉近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的距离,培养和呵护文化基因。(记者王 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