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曾几何时,全社会仿佛都只关注经济增长,全民都只在意房价、车价,整个大众传媒都满布娱乐星闻。然而依然有一些人,他们毕生坚守在自己的文化研习阵地,肩负着弘扬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的职责,不负初心。古辞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与他们对照,我们见贤思齐难免有惭愧之心,与他们交谈,我们却才知道文化本应有的自信。 阳春三月,以“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为主题的“中华文明寻根溯源之旅”2017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在古城西安启动。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媒体,从感受千年古迹胜地氛围开始,分别对陕西历史、文学、书画、戏曲等文化领域进行了采访交流,在此感受陕西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积极实践,了解陕西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学术网红于赓哲教授与采访团深入交流 于赓哲 “学术网红”30分钟梳理西安前世今生 肯定黄帝文化对后世影响 “西安建都史的确切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在此建都,而真正长安城的历史却是汉高祖刘邦在今天的西安城北建造才开始的”,因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发现上官婉儿”而走红全国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以《陕西的文化自信》为题,在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碑林博物院,给采访团成员做了专题讲座。“而后因为战乱与农业生产力和交通运输发展限制,长安城遍日渐衰落了”,他用幽默诙谐的风格,在短短30分钟内梳理了古城西安的历史文化脉络,让现场所有人耳闻心铭。 “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黄帝的传说,而且始终与陕西、河南以及山西等地域有紧密联系,就是中华文明诞生最早的三角形地带。”于赓哲教授认为,从学术角度来看,黄帝的存在的确还缺乏直接佐证,但从千百年来的传承和信仰来看,黄帝文化是毫无疑问存在的,而且一直源远流长影响着中国文化。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回答采访团记者的提问 贾平凹 盛赞《朗读者》节目对作品的诠释 网络时代真正的精华不会消亡 近日,电视节目《朗读者》中,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朗读了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写给母亲》,让全国许多观众感动落泪,这又一次印证了,在任何时候,好的作品永远来源于真情实感。“我的散文集销售量一直都不错,但跟电视和网络的力量比起来,那就差得远了,毕竟看书的人少”,在陕西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面在于采访团的交流中说道,网络的力量确实是巨大的。贾平凹说,“没想到这个节目能影响到这么多人,这不是说我写的有多好,每一个人写他的父亲母亲的时候,他们都是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可能是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 当谈及网络对于目前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是,贾平凹坦言任何人和任何文化都逃不过时代的选择,网络现在就是当下的最大现实,一些文化注定只在一个时期内存在,在另一个时代就会消亡,但那些真正精华的东西不会消失。“虽然我现在还不用电脑写作,但很多创作的灵感和资料素材,都是运用网络工具来收集的”。 (前排左起),陕西著名书法家雷珍民,著名画家赵振川、刘文西,与采访团交流 刘文西 赵振川 毕生都致力于艺术创作 传统与生活是两条生命线 在西安美术学院,采访团见到了中国当今画界泰斗、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老人,“我最近终于快把一副100米的长卷完成了,根据现在的身体状况,我现在每天再完成4、5幅小的速写作品”,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刘文西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每天致力于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创作。 著名画家、长安画派的代表性人物、赵望云之子赵振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安画派的原则就是要秉承“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其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影响久远,关键在于画家在两方面同时达到了高峰:一方面是长安画派一改传统中国画描绘名山大川的精英化做派,将视角转向劳苦大众,作品多反映他们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长安画派广泛吸纳了传统绘画的技巧,这为画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国家一级演员、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向采访团介绍西安易俗社的发展历史 惠敏莉 易俗社是传统文化精神标识 新时期要培养新人再创经典 要探讨陕西文化,秦腔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西安易俗社,采访团见到了西安易俗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白玉兰奖的获得者惠敏莉。“作为易俗社的一员,我非常骄傲”,惠敏莉告诉记者,易俗社是中国第一个集喜剧表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表演团体,已走过100多年的风雨历程,留下了剧目超过880余本,时至今日,依然秉承着老一辈艺术家移风易俗启迪民智,以社会教育为己任的办社宗旨,也是一直致力于增强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 “田汉先生说,易俗社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可以和英国皇家剧院,俄罗斯芭蕾舞剧院齐名,”惠敏莉表示,易俗社如今已经是秦腔这一传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标识,在剧目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传承剧目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为止,易俗社还是在演我们自己的戏,坚持创作。惠敏莉说,在新的时期,易俗社要作为一个讲好陕西故事的宣传窗口,必须要在当下做好精品剧目再推介、再发展、再创造,并致力于培养年轻学员,传承传统文化。(记者 李柯宣) |
相关阅读:
- [ 04-01]专题热词:文明祭扫|3·15新规|“铁腕治霾”攻坚战
- [ 04-01]清明时节文明祭祀促鲜花走俏
- [ 04-01]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 04-01]防火于“未燃”,请注意文明祭祀
- [ 04-01]光泽安监局积极宣传“文明、绿色、安全”祭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