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巩固扶贫成果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重庆脱贫攻坚迎来收官战

2017-03-08 22:10:57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镇清水村村民傅国胜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脱贫,最近却依旧得到了政府的扶贫帮扶,在集中安置点获得一套房屋。他踌躇满志地筹备着自己的农家乐,准备尽早开业。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近两年,重庆累计脱贫1690个贫困村、154.9万贫困群众,成绩斐然。重庆正在加大力度,力争今年基本完成农村脱贫攻坚任务、2018年完成扫尾工作,同时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全市农村贫困群众同步实现小康。

落实责任完善政策

脱贫攻坚不留“死角”

2月底,重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今年计划脱贫摘帽的9个区县,向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而已经脱贫摘帽和完成阶段性脱贫任务的区县,也签订了巩固脱贫成果责任书。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灯下黑’。”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坦言,不均衡是困扰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非重点贫困区县,由于工作侧重不同,或者人手力量不足,导致其贫困户的脱贫难度并不小。

如何解决?市扶贫办提出了几条具体举措。

一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非重点贫困区县与国家级贫困区县同督查、同考核,工作滞后的,约谈其相关责任人,确保限期整改、即时见效。

二是在非重点贫困区县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选择基础条件相当、资源禀赋相似、地理位置相邻、相对贫困村较集中的多个乡镇,规划实施扶贫小片区连片开发,解决“插花”贫困问题。同时,在上述区县精准识别一批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不足、集体经济薄弱的非贫困村,逐一分析发展制约瓶颈、制订发展帮扶规划,精准落实帮扶举措。

三是完善政策措施,设立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住房改造等专项基金,切实解决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和持续稳定增收问题——近日,南岸、綦江等地纷纷建立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基金,为贫困群众减轻了医疗负担。

开展“回头看”

全面有效提升扶贫精准度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而脱贫攻坚又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地对数据、措施进行修正,才能保证始终精准。”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这个角度而言,定期“回头看”是必要的。

“我们通过对致贫原因的专题研究,确保扶贫项目安排精准。”该负责人说。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逐户调查和大数据比对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资料,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对作风不实、能力不强、帮扶效果不好的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结对帮扶干部及时调整召回,确保帮扶力量扎实。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各区县的“回头看”迅速落地。

3月初,石柱对已脱贫的5万余人、65个村和暂未脱贫的1万余人、20个村启动全覆盖调查研究,以调研结论指导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产业发展、帮扶措施;巫溪将帮扶能力不强的村支两委、无职党员、亲戚邻居调出帮扶队伍,实现脱产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而綦江则随机对8个街镇的40户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对存在的问题纳入整改清单,立行立改。

进一步强化产业培育

为精准脱贫保驾护航

要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关键是要持续稳定增收,而贫困人口的增收,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我市将力争完成各类培训10万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实现转移就业3000人。

与此同时,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我市将重点推动柑橘、生态鱼、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草药、调味品七大特色产业链向贫困村延伸,覆盖更多贫困户。

针对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贫困村,我市将为每村落实10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启动资金,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扶贫优势产业。

此外,在龙头企业方面,市委、市政府将对市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给予财政贴息,并建立1000万元致富带头人担保基金,为其带动贫困户创业脱贫提供无偿担保。

我市还要求各区县每年用于股权化改革的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以土地、资金、资产等要素,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每年按持股金额5%-10%的标准进行固定分红,从而获得长效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助推脱贫攻坚。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迈向全面小康的新起点。”该负责人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市已起草《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正多方征求意见,以期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