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光明论】胡鞍钢:消除心理差距 助力“造血”扶贫
2017-02-23 17:03:59 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 责任编辑:陈曦 陈曦 |
分享到:
|
图为江西万年县苏桥乡举行精准扶贫企业带动农户分红仪式,向17个村小组200多位入股油茶产业农户发放分红资金105万。目前,全乡高产油茶面积达1.5万亩,3000余农户以荒山入股,年总分红600多万。(徐声高摄/光明图片) 扶贫必扶智,消除“起点差距” 贫困儿童与非贫困儿童之间存在“起点差距”。贫困会使得幼儿与学习和行为相关的神经细胞发育不良;贫困农村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等身心功能也弱于非贫困儿童,常常“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当脱贫产业、技术送到贫困人口手中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因较学习能力较低、知识储备不足而降低脱贫政策的效果。 扶贫必扶智,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提升贫困儿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扶智不仅要早,更要“从娃娃抓起”。在加大投资和扶持的基础上,引入专业社工或NGO组织,辅导贫困幼儿、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成长;利用互联网匹配更优质的师资,提供更优质的早期教育内容;补贴智能移动终端和通讯费用,促进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的与留守儿童交流。 脱贫必脱愚:消除“认知差距” 所谓“愚”,就是不理性的选择,贫困者在脱贫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行为和决策偏差:自律性不足——如用生产的钱拿去赌博;无法应对信息繁多、流程复杂的决策——如无法选择最适合的贷款种类;注意力太过分散——如将大量时间、精力放在日常琐事上,以至无法关注致富机会。贫困者的不理性和决策偏差,可能陷入更深的贫困状态。 脱贫必脱愚,针对贫困者的决策偏差设计新政策、方法,促进贫困人口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在扶贫政策中应用行为科学。比如优化精简落地措施的申请流程、操作步骤,设置默认选项以提高参与率;根据贫困人口特点提供定制化、有针对性的信息;使用承诺机制、社会规范等方法解决自律性问题。 总之,扶贫的难中之难是从“输血”到“造血”,“输血”是必要的,“造血”是根本的。通常认为“造血”就是让贫困地区通过培养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但本质上“志、智、愚”的心理贫困。为此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必脱愚。诚如毛泽东所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打赢扶贫攻坚战要正确在理解贫困人口的行为及其心理,加强针对性和精准化,消除“心理差距”增强“造血”机能,有效推动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最终根本消除贫困,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相关阅读:
- [ 12-28]胡鞍钢等:“逆全球化”横流,中国应扛起“新全球化”大旗
- [ 12-16]胡鞍钢:中国仍处在全面崛起时代
- [ 12-07]胡鞍钢:成功走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 [ 11-12]胡鞍钢:“双11”创新释放巨大消费红利
- [ 08-22]胡鞍钢:中国健康发展之路是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