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外卖热背后:卫生、环境、安全等方面存诸多隐患

2017-02-15 09:48:20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资料图:广西南宁的一家城中村快餐店,外卖员正在送餐。(曹旺 郭筱瑜黄文媚)

外卖作为餐饮服务的新型业态,近几年以快捷、实惠、新潮等特点得到很多人青睐,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外卖热背后,卫生、环境、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亟须多部门联手管好“这盒饭”。

巨大潜力下暗藏隐患

美团点评数据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外卖用户达1.5亿人。外卖APP在35岁以下人群及一、二线城市人群中广受欢迎。从消费价位来看,超七成用户处于20元~50元之间。

广西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婧认为,外卖平台消费潜力达数千亿元,与之相关的各类衍生平台,在未来5到10年里,能带动上万亿元消费。

记者采访发现,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油盐超标。广西营养师协会副秘书长李志杰告诉记者,外卖食品中受欢迎的大部分是高油、高盐、高糖食物。食用过多,很容易造成肥胖。

食材来源不明。近日,南宁市工商局、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对一家农贸市场进行抽查。一位工作人员说,当天查获的大米有一卡车,大约5吨,都是要流向外卖平台配餐公司的,这意味着有外卖公司在使用来路不明的大米。

餐盒造成污染。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大夫唐中源表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餐盒盛放温度过高的食物,会释放有害物质,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肾系统病变等。

消毒存在盲区。记者暗访发现,很多送餐箱从未进行过消毒。在一家小型快餐配餐场所,送餐箱不仅没有专门的地方储存,而且与拖把、抹布等放在一起。一名外卖平台工作人员表示:“送餐箱没法消毒,脏的话就是用纸巾、抹布擦一擦,外表看不出来就行了。”

外卖车成“杀手车”。南宁学院办公室主任陈铁说:“根据我们的调查,外卖电动车在人员密集地带逆行、走人行道甚至盲道,已经成为校园最大的安全隐患,但即便发生事故,我们也很难对其追究责任。”南宁市车管所所长孙志宇表示,偏远城郊的电动车未实现实名登记,发生事故后,处理确实面临难题。

消费者知情权遭剥夺。桂林旅游学院学者付德申说,配餐企业为获得点评、争取销量前列位置,给平台支付排名费,以谋求吸客效应。实际上是外卖平台滥用自己的信息掌控权,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

此外,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体验式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外卖订餐还存在不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商家无证经营、平台未设订单取消选项、不主动提供正规发票等问题。

多方联手治理外卖乱象

针对行业存在的乱象,近日,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部分网络订餐平台无证店铺进行处理,共涉及225家。其中饿了么平台96家,美团外卖71家,百度外卖58家。

多位专家表示,消除外卖隐患须从多方面着手。罗婧认为,“互联网+”视野下的外卖,涉及工信、食药、卫生、工商、质监、商务等多个部门,容易造成监管边界不清。在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监管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提升监管成效。她建议从准入到送餐,外卖行业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和行业标准,收紧审核关口,从源头端过滤黑店。

“要严把食品食材入口、出口两道关。”广西柳州市永维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吉昆峰认为,在食品安全法修订出炉后,网络订餐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要严格落实申请入网餐饮服务实体单位实名登记,加强对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加工制作现场核查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提供平台服务。督促网络订餐服务实体单位严格按照餐饮服务操作规范加工制作食品,不得委托给无照无证的黑作坊。

抓典型、重处罚,明确高压线,防止“实体店被清理,外卖平台收编”。一些商家以花样翻新的造假伎俩逃避监管。对于以店铺实景图片代替证照、以模糊证件蒙蔽消费者、许可证过期仍然照常营业、频现实际地址与公示地址不相符的“幽灵餐馆”、超范围经营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管处理力度。

吉昆峰认为,一些仍处于跑马圈地状态的订餐平台治理意愿不强,不愿付出成本进行资质审核和管理,这是造成外卖隐患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应该在短时间内严厉打击一批违规外卖平台,让此类公司付出惨重代价,以儆效尤,这样才能推动行业正本清源,良性发展。”(半月谈记者 何丰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