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2017-01-17 12:04:16 沈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我来说两句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近些年,针对很多非遗项目因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传承困难的窘境,政府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恢复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理念,力求让非遗真正做到“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2016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牵头,在新疆哈密设立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请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和美术类的顶尖高校为传统哈密刺绣设计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然后推向市场。其中,带有哈密刺绣的发烧友耳机热卖,瞬间售罄,之后大批订单让维吾尔绣娘们忙得不亦乐乎。在2016年的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青海省果洛州近200种特色文化创意手工艺品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参观和购买,最终成交额达2.3万元。

“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与国际上《公约》中的“社区”概念相一致,都强调让保护对象在其产生的环境中生存,提倡非遗项目和特定环境一起保护。我国目前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就是木偶戏表演者与社区民众广泛参与,从而培育出木偶戏生存土壤的范例。因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加之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所以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大幅下降,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而福建泉州提线木偶剧团、漳州布袋木偶剧团、晋江掌中木偶剧团,秉持“整体性保护”的理念,采用“百场木偶进校园”、举办“国际木偶节”等方式,让木偶“进课堂、进校园、进社区”,让年轻人对木偶戏感兴趣,并将木偶戏艺术融入到当地民俗与节庆活动当中,有效改善了木偶戏的生存环境,促进了其保护传承。

 学术研究,精准保护

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少不了学术研究的贡献。

近年来,全国各地方高校及专业学术机构开始对这些早先并不受重视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展研究,范围之广、研究之深入,史无前例。其中,很多专家学者拥有人类学、社会学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式也是他们最熟悉的田野调查,可以说,他们以最专业最熟练的方式,对各地域非遗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与整理。如: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收获颇丰;山西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对以山西平遥古城为案例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开展了长年的研究。正是得益于学术的参与,人们对非遗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保护起来也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

民间的非遗传承人和传承人群是非遗保护的关键。在政府和学术机构的指导下,许多传承人开始意识到自身拥有非遗技艺的重要性,非遗在帮助他们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于其文化属性的认识。虽然在传承过程中还会遇到后继无人、收入不高等问题,但是有理由相信,只要拥有坚持下去的信念和自我创新的理念,在国家、企业、民众都尊重、致力保护非遗的大环境下,传承人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承方式。

中国经验,引发关注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累累硕果,独特的“中国经验”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11年至今,成都已经举办了五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在第四届非遗节上达成了非遗领域著名的成果文件《成都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从2012年开始,陆续在一些国家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它们提高非遗保护水平。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类中心第三届联席会议在贵州召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成果框架专家会在北京召开。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社会已经充分肯定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举措;而会议类型向政策制定方面倾斜,表明我国正从单纯的非遗保护参与者,向引领非遗保护国际导向的方面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师爱川纪子所说:“我惊讶地看到,中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正以更好的势头向前发展着,甚至引领着亚洲乃至世界多国非遗保护理念与经验的革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也多次在各种场合高度评价我国为世界非遗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认为我国非遗保护在增强社区身份认同、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一条国家重视,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企业、传承人与传承人群、民众高度参与,共同进行保护的中国之路,并形成了很多先进的保护理念,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正为世界非遗保护事业提供着智力支持。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7日 12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