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逆全球化”的经济和政治表现凸显,暴露出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因此,打造传统全球化的升级版,推动实现“新全球化”势在必行。中国应继续为世界作出理念贡献、机会贡献、制度贡献,成为推动实现“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实践者、引领者。
正如彼得·考克莱尼斯所说,“经济发展和全球化都不必然是单向度的进程,全球化能够给予的,它也能够轻易取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高歌猛进的“分水岭”,随后出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逆全球化”。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倾向?经济全球化将会走向何方?
“逆全球化”抬头及现实原因
“逆全球化”的经济表现是什么?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最新数据,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占GDP 比重从2008年的51.86%下降至2015 年的44.99%,下降了6.87个百分点,相当于倒退回本世纪初的水平;其中,美国、日本分别下降了2.24、0.96个百分点,欧盟小幅缓升1.2个百分点;中国亦无法独善其身,下降了19.8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今年预计将进一步下降至33.4%,相当于1999年的比重(33.1%),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转而成为“逆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同时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6年全球贸易增幅可能连续第五年低于经济增速。
“逆全球化”的政治表现是什么?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增长分化加剧,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的“全球化波折”等新形势,加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兴起,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感到敏感和不安,曾经的自由贸易倡导者纷纷走上向内的道路,从强调释放市场力量的新自由主义范式向主张社会保护转变。2016年6月,英国举行脱欧全民公投,投票结果表明英国不再属于欧盟成员国,欧盟第一次遭受了减员打击,暴露出欧盟增长缓慢、复苏乏力、就业低迷、难民危机的多重困境;2016年11月,美国大选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新当选总统特朗普竞选期间公然提出反对全球化、要求重新谈判WTO,并不断抛出“废除美国贸易协定”、“取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保护主义言论,表明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对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态度,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为什么会出现“逆全球化”?究其根本,深层次原因有三:第一,全球贫富悬殊拉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悬殊,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获得利益少,大企业和精英阶层获得利益多,出现财富鸿沟。 第二,各国失业问题凸显。由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布局,全球生产和外包体系建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导致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部门的失业工人增加,成为反全球化的主要群体。 第三,国家民族主义回潮。国与国之间最根本、最核心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全球化作为一种国家主权的让渡,从经济角度去国家化,会引起本国政府的不满,使得政治整体趋向保守、经济整体趋于内向。
经济全球化仍是大潮流、大趋势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扩散全球的新现象,如何分析世情?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整体形势?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质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
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来源于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人员跨境流动的回温。首先,从国际贸易来看,2015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和进口额占GDP比重虽有所下降,但2011年-2014年间基本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相当,达到25%左右,并未出现严重下滑,此外服务贸易成为贸易增长新亮点,服务贸易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12.5%上升至2015年的13%;其次,从跨国投资来看,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也有所回温,从2011年的高点303.2%下降至2014年的低点218.6%,2015年又回升至286.7%;最后,从人员跨境流动来看,国际移徙者总数也一直呈现上升状态,从2000年的1.72亿人上升至2010年的2.21亿人,又进一步上升至2015年的2.43亿人,人员要素的流动加剧,也必将带动其他要素的全球化流动。
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来源于南方国家加速崛起、南北国家实力消长的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从当前全球化格局来看,虽然北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抱收缩态度,南方却齐唤开放。随着南方国家的加速崛起、追赶,南北方国家实力消长的格局变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因素进一步积累,负面因素进一步式微。从贸易实力来看,无论是商品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均从1990年的“二八开”上升为2015年的“四六开”,南方国家货物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从23.92%上升至42.1%,货物进口额占世界比重从21.51%上升至38.93%,商品贸易(含进出口)占世界比重从22.71%上升至40.51%,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从18.48%上升至34.52%;从经济实力来看,按汇率法计算,南方国家GDP占世界比重从1990年的17.2%上升至37.6%,提高了20.4个百分点,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南方国家GDP总量占世界比重已经超过北方国家,未来还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世界贸易和经济格局正在加快演变,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越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时,越要保持清醒理性。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基础条件并没有改变,各国尤其是南方国家的规模化生产、创新性发展、大范围贸易、持续性增长,无一不需要更为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这将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不竭动力。部分国家人为隔断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人员流动等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意味着“双输”或“多输”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应担当推动实现“新全球化”
纵然经济全球化大势仍在,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逆全球化”的经济和政治表现凸显,也暴露出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因此,打造传统全球化的升级版,推动实现“新全球化”势在必行。
什么是“新全球化”?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到“新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第一,以平等为基础,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第二,以开放为导向,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第三,以合作为动力,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第四,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
“新全球化”与传统全球化有何区别?主要应有以下五个方面不同:一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新国际秩序”,南方国家将获得与经济实力、贸易实力相称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二是从不安全到安全的“新安全格局”,各国应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维护系统性安全,构筑好政治安全这一根本保障;三是从不开放到开放、不包容到包容的“新经济模式”,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关税总体水平,逐步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增强经济的包容性,着力降低基尼系数、失业率、贫困发生率,提高女性就业率和人类发展指数(HDI),使人民共享开放红利;四是从排他到非排他的“新文明交流”,各种文明既不自我优越,也不盲目自卑,更不排挤他国,而应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共同文明实现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五是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生态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节能减排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中国能为“新全球化”做些什么?沧海横流,方显大国担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吸引外资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应将继续为世界作出理念贡献、机会贡献、制度贡献,成为推动实现“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实践者、引领者。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发展机会担当。未来5年,中国将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包括将达到8万亿美元的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的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亿人次的出境旅游人次。另一方面,是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全球治理担当。中国作为主导者和倡导者,共建“一带一路”,成立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建设全球自贸区网络;中国作为倡导者,G20杭州峰会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并发起《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并作出减排承诺。总之,中国将高举“新全球化”的大旗,积极推动有利于全球共同发展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服务便利化,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谋发展,以发展赢繁荣,既惠及中国人民,也必将惠及世界人民。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