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有些“痛”源于思路不通
2016-12-13 08:02: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周冬 赵舒文 |
分享到:
|
改革只有进行时,思路决定出路。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十四届中国改革论坛上,多位经济界大咖强调,一些领域改革思路还需进一步清晰。 一提到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被视为重头戏,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让限制的国有资产流动起来。“但是,一说到流动,大家就怕流失,怕问责,所以宁可不流动、不作为。”对此,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表示,应该明确,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减少行政干预,采取第三方评估,加强监管,是可以避免或者将流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的,但如果国有资产不流动,使之固化起来,这非但不符合市场规律,其损失也是难以估算的。 当前,一种声音认为,企业经营困难是劳动力成本惹的祸。但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看来,当前企业经营困难,主要是产能大量过剩,这不是劳动力成本过高惹的祸,反而是前阶段各地为招商引资,过分压低劳动力成本的结果,“前阶段中国过低的劳动力成本,掩盖了其他成本过高的弊端,这些成本里包括较高的物流、土地和审批等。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的合理提高,其实有助于政府重新审视并且改善企业总体经营环境,提高就业质量”。 宋晓梧同时表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倒逼”企业改变低劳动力成本的制度,推进其技术进步,进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提升就业质量,这一路径已经被一些工业化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所证明过了。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竞争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美国早年间也存在这种状况。值得一提的是,与产能过剩并行存在的,往往还有市场集中度低的问题,而要提升产业集中度,使企业发展更理性、产品更具议价能力,一种比较集中的意见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这也被视为去产能的主要方式。 而在中国,要实现这样的兼并重组,除了充分发挥龙头大企业的积极性,资本市场也被寄予厚望。不过,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樊纲看来,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证券监管部门对企业并购重组的监管较为严格,手续也较为复杂,审批时间也较长,导致企业并购重组比上市还难。为此樊纲建议,证券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减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服务上来。 |
相关阅读:
- [ 12-13]2016年经济发展回眸:供给侧,改革攻坚见实效
- [ 12-13]国粮去库存须推进流通市场化改革
- [ 12-12]稳中求进 深化供给侧改革——专家学者解读2017年经济工作六大信号
- [ 12-12]“公积金轻松付房租”打开了一扇改革窗
- [ 12-1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妇联改革创新引向深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