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时期中国人就引进了民主与科学的概念,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找到一条建设自己国家的道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曾试图模仿西方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但是都失败了。多党互相制衡成了互相掣肘,互相监督成了互相拆台,统一不了思想,集中不了力量,依然没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在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照搬西方那种政治制度实现不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人必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把价值层面的理想和实践层面的行动有效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走上一条民族复兴的发展道路。
1.民主政治制度必须符合自身国情才能有效。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说明,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是极其不易的。在晚清以来数十年激烈的争论、斗争、流血、外敌入侵等各种各样的内忧外患中,各方势力、组织曾轮番登场,试图找到适合中国的道路,但无一成功。这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在理想与实践、目标与道路之间存在着一个价值性与有效性的关系。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是整个民族的理想和目标,但如何实现这样的理想和目标,则要通过走民主政治的道路来实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是走西方的民主政治道路,还是另辟蹊径,这是一个必须正确回答的问题。
民主的理想及其理论固然有着高尚的价值,但民主同时也是用来解决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的,它的价值性和工具性并存。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问题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要求。在中国还处于被外部力量殖民和宰制的时期,实现民族独立,让国家的权力回到中国人民手中,这才是最大的民主。舍此,民主形式搞得再好,也不是真正的民主,所以当时照抄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必然以失败告终。
一个国家要建立什么样的民主政治制度,必须视自己的国情而定。即使是西方各国,在具体的政治制度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别。例如,美国当年立国时就没有采取其母国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法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也与英国截然不同。虽然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存在差异,但在国际关系层面,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打交道时,往往表现出团结一致,这一特点的形成与中世纪以来西方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有着深刻联系,更多是历史和文化价值上的认同和共同利益的追求,而不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2.中国的成功和崛起在于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民主政治道路。尽管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一直都是不断插手别国内政、四处推销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最不赞同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的恰恰是美国人。早在辛亥革命刚刚结束时,美国就有学者明确提出,中国模仿美国建立的政治制度必定会失败。美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就曾做过这样的分析:“不过不能让官僚承担中国失败的全部责任。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学习到的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本书还转引了一位美国权威人士的评价:“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从这些美国学者的评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国情论的影子。而1911年—1949年的38年间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实践也证明,在当时的形势下,要建设自己的国家,最首要的问题是先要正视自己四分五裂的国情,并能把自己的人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这个政治制度要具备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行动能力,而这正是当年的中国所最为欠缺的。所以孙中山才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理想幻灭之后感叹: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
然而在1949年以后,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却被强有力地组织了起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国家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行动能力得到了强化,而这种强化的源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西方学者也持相近的判断:1949年之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由于共产党人的工作效率如此之高,他们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农业集体化并大大地加速工业化。这一切推动着中国逐渐强大起来。
同一个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发生巨大改变,使世界对这个国家的认识也发生巨大改变,这就说明这条道路走对了,这条道路是符合这个国家的国情的。1949年后的中国终于摆脱被列强觊觎欺凌的命运,国家面貌为之一新,并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从贫穷落后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加速前进。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其中,适合的政治制度、有效的政治治理是核心。
3.中国的民主政治道路不是僵化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保证中国走向繁荣、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仍然要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仍然要经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的经验,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借鉴和创造。这一点,从与一些国家的对比中就能看得更清楚。
与新中国1949年建立的同一时期,亚非拉地区实现民族独立的国家也有许多,其中部分国家采取的是西式政治模式。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除了极少数国家,大部分已经“西式民主化”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实现质的飞跃,相当数量的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政治动荡,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贫困人口未见明显减少。尤其是近年来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策划的“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中,西亚、北非以及乌克兰等众多国家纷纷移植进西式民主政治,但结局并不美好,反而陷入了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的困局。而中国则逐渐崛起,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指引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的发展之路。
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许多曲折,出现过严重的失误,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能较快地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正确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如果从建立社会主义的那天起,就能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能一帆风顺,这样的要求或者期盼其实是不现实的,这样的苛求更是不应该的。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行,只能在不断自我调整和纠偏中向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任何脱离中国国情,超前于经济文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想法,只能是不切实际的拔苗助长。同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也绝不会固步自封,必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完善。
中国的道路探索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其他文明所创造的成就,或固守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在坚定走自己道路的同时,不断强调要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政治文明建设中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因为这其中包含着人类共同创造的价值成果。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通过比较、借鉴,广纳博学,外为中用,获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更充分地发挥我们的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