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作品,影响习近平数十年……
2016-10-19 08:35:33 来源:学习进行时 责任编辑:唐丽萍 唐丽萍 |
分享到:
|
学习进行时 2016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习近平对文艺工作十分重视,历次讲话中也反复提及自己的文艺情缘。 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梳理习近平读书的生动往事。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从小立志,“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两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篇讲话仍然让人印象深刻——总书记太博学了! 回顾一下这篇讲话: 说历史,从古希腊的神话寓言,到俄罗斯、法国、英国的文学大师,习近平如数家珍。 引作品,从中国的诗词歌赋,到外国的史诗巨著,习近平信手拈来。 谈理论,从《文心雕龙》到鲁迅、列宁,习近平深入浅出。 再读读习近平历次重要讲话,这种印象就更深了。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讲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 网信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讲了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 讲经济,习近平把一些主要学派说得明明白白。 论政务,习近平对古罗马的“塔西佗陷阱”作出深刻阐释。 这样深厚的积淀,都是长期以来读书不辍形成的。“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习近平从小就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今年77岁的陈秋影曾担任习近平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在她的印象里,习近平不爱说话但酷爱读书。“课本上的文章不能满足他,就常常请老师推荐读物。” 习近平不满16岁就下乡插队,学业中断。行李简单,书却有沉甸甸的一箱。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这是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 新华社发 习近平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正是这样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习近平。 从典籍汲取营养,“警句能背下来” 习近平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五六岁时,他就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那时看了“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小人书,“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文革”时,习近平一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习近平常帮人搬书。搬书的过程中,他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习近平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习近平曾告诫省部级干部,“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这句话就出自《警世通言》。 “三言”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当过福建宁德的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是山路。冯梦龙去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月。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时,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腰疼得下不了车。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他就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进去,其中有个乡叫下党,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午12点多才进到乡里,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讲起这段经历,习近平说:“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 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新年贺词时,人们注意到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智囊》,作者正是冯梦龙…… |
相关阅读:
- [ 10-18]习近平会见蒙古人民党主席、国家大呼拉尔主席恩赫包勒德
- [ 10-18]王毅谈习近平主席访问柬埔寨、孟加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
- [ 10-18]习近平访柬埔寨孟加拉国 拓展“一带一路”之旅成果丰硕
- [ 10-18]习近平为扶贫攻坚战加油 脱贫进入"更快更准更强"节奏
- [ 10-18]携手规划金砖国家发展新蓝图——记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印度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