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彝海结盟”故事:长征精神世代相传
2016-09-11 13:19: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
为红军长征带路彝族同胞后人马晓兵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0日讯(记者 马常艳)在万里长征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彝海结盟”。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的首领果基小叶丹在冕宁县彝海边歃血为盟。这一次的“兄弟为盟”为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开拓了先例,也向世人宣告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坚不可摧。在一段历史中,有一位彝族同胞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全过程参与者,也是当年红军的带路人,他叫沙马马海,为“彝海结盟”的实现和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今天,“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四川雅安石棉县,在这里记者看到了这位彝族同胞的后人,听他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 带路人“撮合”兄弟结盟 马晓兵告诉记者,他在上学之前就经常听祖父讲当年长征路过那段历史。每次爷爷讲起来,脸上都能看到满满的自豪感。 1935年5月,红军长征来到冕宁县泸沽镇时,要强度大渡河北上抗日,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从泸沽经过越西到达汉源县大树堡大渡河边,另一条是从泸沽经过冕宁县城,再过大桥镇、彝海、拖乌,再到石棉县安顺场大渡河边。第一条路有国民党重兵把守;第二条路国民党军队兵力薄弱。红军选择了第二条行军路线。但是这条路也有不少困难,一是羊肠小道路难行,二是由于地方军阀对民族地区的长期压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因此,能否处理好与行军路线沿途彝族同胞的关系,关系到红军能否顺利通过彝区。 红军来到冕宁县入境彝海地区后,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心中满是疑惑:红军是干啥来的?是仅仅借道路过,还是要停下来驻军?会不会给彝区带来不利?于是,小叶丹方面派出了精通汉语的管家沙马尔古和毕摩沙马马海兄弟俩前去打探侦察。 “红军不打彝民,只打官僚,红军和彝民是兄弟关系。”马晓兵清清楚楚记得祖父回忆说的红军的回应,祖父兄弟俩和红军接上头,了解到红军的方略后,立即返回,把红军方面的情况向小叶丹作了详细汇报,着重强调和说明红军的主张和去向。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小叶丹到彝海边面见刘伯承。就是此次见面,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彝海结盟”。 |
相关阅读:
- [ 12-14]“彝海结盟”小叶丹后人:“长征申遗”是件好事
- [ 03-24]四川两所红军小学授牌授旗捐赠仪式举行 民族团结旗帜再飘泸定桥彝海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