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花茂村的美丽田园。王钦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花茂村的美丽田园。王钦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花茂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王钦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花茂村街容街貌一角。王钦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花茂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装置。王钦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花茂村特色民居。 王钦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花茂村特色民居。王钦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花茂村鲜花盛开。任莉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一对恋人在花茂村拍婚纱照。任莉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图为制陶艺人进行陶艺制作。王钦摄
人民网遵义9月9日电(王钦)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苟坝会议”,在贵州枫香镇苟坝村种下红色基因,为枫香镇打造以“花茂村”为引领,发展集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的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处处有,但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收入?2015年,花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这让过去极为贫困的“荒茅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这对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2015年6月,花茂村的脱贫改革实践闻名全国。谁能想象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花茂村来说,意义非凡。
“良好的生态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不仅要让游客在此吃得香住得下,还要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田园乐趣。”2015年5月,曹有礼开办了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酒楼,依托花茂的“乡愁”元素,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让游客进行生态采摘,自主选择食材交给他加工,不仅让游客吃到放心的绿色产品,还贴合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一年下来收入近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半边院坝的故事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尝到了“甜头”,花茂“一夜成名”,他喜欢和游客“唠嗑”,讲讲“半边院坝的故事”:“我家的院子原先很窄,外面是菜园子,平时进来一辆车都挺困难;现在我将菜园子改为院坝,停放10辆车都没有问题,当时总书记来花茂,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多亏了院坝宽敞!”
然而,村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重在考量?花茂村选择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是一大重点。”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说,以往垃圾随处有,环境脏乱差。现在,花茂村不但有15个垃圾箱和99个垃圾桶,还有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10座,垃圾车、手推车已覆盖全村,实行定期收集垃圾,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环境自然好起来。
与此同时,花茂村还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对每家每户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并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村级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生态更美了。陶艺传承人母先刚则对生态富民进行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母先刚认为,只有将花茂的田园风光融入到陶艺工艺上,用绿色的理念来做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才能契合整个旅游产业的品味,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花茂的旅游特色。
如今,乡村旅游火了。花茂村不仅营造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而且更加注重农村的“里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上,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