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外债情况如何?“危机论”缺乏依据

2016-08-26 12:43:34 王俊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李霖 王祥楠  
分享到:

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增加,中国外债的情况愈发引人关注,其中不乏担忧之声,“中国外债危机论”是其中之一。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2001年以来中国外债规模上升较快,但纵观中国外债余额变动、结构变化、潜在风险,以及深入分析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情况,可以发现中国外债风险目前处于总体可控的状态。专家指出,外债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向好的基础上,外债与中国经济的良性互动也有望进一步加深,危机论缺乏依据。

债务规模相对合理

对一个国家而言,国内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借贷形成的为“内债”,向外国民众或政府的借贷便是“外债”。

那么,中国的外债情况如何呢?资料显示,随着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外债规模(不包括中国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从2001年的2033亿美元增至2015年末的14162亿美元。而截至2016年3月末,中国大陆包含人民币外债在内的“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3645亿美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外债有相当一部分的增长是由于2013年到2014年前后境外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造成的。对企业而言,如果海外资金比国内优惠,那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一方面,如今中国外债已经呈现出下降势头;另一方面,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外汇储备规模相比,目前对外负债率水平依然不高。因此,中国外债规模总体上依然相对合理,且安全可控。”张永军分析。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郭松亦撰文指出,虽然2015年以来中国面临经济下行、结构调整等困难,但增长速度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5年末,中国负债率为13%,债务率为58%,偿债率为5%,短期外债和外汇储备之比为28%,均在公认的警戒线以内,也优于很多发达国家和经济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关外债风险指标。

期限结构不断优化

外债安全与否,结构很关键。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短期外债占比不断下降,今年3月末短期外债余额较2015年末下降8%,短期外债占比较峰值时期也下降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长期外债占比则由2013年末的22%上升至2016年3月末的38%,外债期限结构明显改善。

郭松认为,虽然总体上短期外债占比依然略高,但由于其中近五成是与贸易有关的信贷,一般均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对外支付多以货物贸易为背景,大部分并没有实际的资金借入,且基本上没有利息支付,因而相应的外债偿付风险其实并不大。

“一般来讲,由于外汇储备并不能做到全部‘随用随取’,因此短期外债更容易使一国形成外汇的流动性压力,所以外债结构才至关重要。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整体形势持续走弱的背景下,中国外贸表现逆势向好,贸易顺差也较为稳定,这些都会减弱企业的短期外汇需求,进而抵消短期外债的增加。”张永军表示,未来如果要进一步控制好外债风险,一是要疏通国内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二是继续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平稳走势和合理预期,减少套汇空间。

良性互动仍将持续

会计学上,“资产负债表”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财务数据呈现形式。它可以让企业负债和所拥有资产的对比一目了然。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则资产损失,负债的比重也就相对上升。专家指出,中国向外举债并非像某些债务危机国家那样用于消费和福利支出,而是进入了生产领域,因此中国外债与中国经济仍将持续良性互动。

“外债在某种意义上与外商投资一样,都是海外资本参与中国经济。只不过前者形成的是债务关系,后者形成的是股权关系。本质上,二者都是一国经济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优质要素的‘为我所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家愿意借钱给你,说明看好你的发展,至少不担心你有违约风险。”张永军说。

事实上,如今海外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商机尤为青睐。例如,在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03.5%、57.7%和37.5%。在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则高达91.4%和80.5%。

而另一个看好中国的例子,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其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由6.5%上调至6.6%。IMF中国研究部主管詹姆斯·丹尼尔表示,中国在外部再平衡、内部再平衡、环境再平衡及收入分配再平衡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中国经济增速令人赞赏,这反映出中国决策者积极推动改革的成果。(王俊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