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一些官员在网上很容易掉入祸从口出的“怪圈”
2016-08-11 06:53:22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赵舒文 |
分享到:
|
有来有往 以情互动 直面拍砖有“风度” 据新浪微博提供的数据,2015年9月之后,约4.2万个官方微博没有更新;部分账号2015年全年无更新。不少官员选择注销微博或者更改微博认证信息。一些官员坦言,遇到不理性的网友,谈及一些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常常变成众矢之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淡了、退了。 更开放,更多元,更有力。互联网赋予每个人发声的机会与路径,也带来了信息芜杂、语言暴力等问题。面对网络形形色色的尖锐 话语,甚至言辞激烈的批评,许多官员坦言:需要比平时“更强大的内心”。 因在微博与网友互动时有过激言论,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曾遭到“围攻”。次日,他在微博上发文道歉:“网友对我‘拍砖’,既是观点之争,也是因为我个别言词欠妥。对大家的意见,我虚心接受,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以后我会注意。有话好好说,从我做起。”诚恳的态度,赢得了网友的理解和尊重。 “把批评当成鞭策,把谩骂当成提醒,帮群众干点实事”,陈鸣明辛勤“织脖”,获得了诸多“点赞”。 有的时候,“来而不往”也有道理。遭遇网上不理性之声,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段兴焱采取“来而不往”的对策。“久而久之,对方自觉无趣便不再攻击。有空时多沟通一下,握手言和,如此一来,一些曾经骂过我的人反过来跟我检讨:对不起,我误解你了。”在他看来,如果以“吵”对“骂”,网络只会一片嘈杂。以心沟通、以情互动,才是官员该具备的“风度”。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认为,面对网友的负面声音,如果官员确有责任,应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真诚道歉、承担责任;如果责任不在自身,则应该及时配合主管部门形成调查结论,必要时诉诸法律。删帖、诿过、诡辩、装聋作哑等方式,可能会让舆情愈演愈烈;及时讲真话、引导疏通民意才是上策。 问题导向 换位思考 贴近诉求有“力度” 官员上网,最大的“纠结”是什么?“官员”和“个人”的身份关系如何平衡? 微博博主“波子哥-廖新波”、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这样定位:“廖厅长”在微博上只是听和看,不行政、不办公;“波子哥”不但看与听,也与大家在同一个公平的对话环境下讨论事情。 面对“单位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局限,有专家建议,既然无法摆脱公职赋予个人新媒体平台的政治属性,不妨主动发声,及时理性回复百姓关切。当然,如果是以个体身份表达看法也未尝不可,但最好提前说明,取得网友的理解。 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百姓上了网,社情民意也就上了网。官员“触网”,贴 近网友诉求、解决群众需要,才能畅通无阻。 “微博打拐”,开微信公号普法,视频直播教防骗,“苹果镇长”网上为老乡售卖……越来越多的官员,循着网友需求而去,努力搭建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俊卿,担任上饶市委书记期间创新“微信工作法”联系群众,取得良好的成效,他本人也被称为“微信书记”。 陈俊卿的微信群,既有党员干部,也有不少普通群众,细到镇容镇貌、农村环境卫生情况等问题,在他的微信群里都随时有反映。他利用休息时间到群里浏览群众意见,尽可能及时梳理出来并加以解决。在他的带领下,全市5万多名党员干部开通了微信,通过微信平台联系党员群众28万多人。“微信工作法”让群众有了反映问题、反馈意见、表达诉求的渠道,领导干部也有了对接的“窗口”。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提醒,官员在新媒体上切忌过度“网言网语”,无论是运用自己的知名度来推介城市品牌,还是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公共沟通,都要将网上影响力转化成现实服务力,在公共服务层面提升公信力。线上线下融为一体,解决问题最受欢迎。(杨虹艳许一凡) |
相关阅读:
- [ 08-05]全国党报电商物流联盟大会召开 联手打造新产业模式
- [ 08-04]党报:净化政治生态需全社会努力|发言当成"自家炕头" 两误区拉低官员"媒商"
- [ 08-04]党报:净化政治生态不仅是执政党的事 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 [ 07-22]党报谈网络违法广告:惩戒不到位=纵容更多违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