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翻开新篇章 站上新起点——“2016·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发言摘登

2016-07-14 21:50: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翻开新篇章 站上新起点——“2016·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发言摘登

编者按:7月7日至8日,“2016·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拉萨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的130余位嘉宾围绕“西藏发展的新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发表《2016·拉萨共识》。现将部分发言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藏传佛教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珠康·土登克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宗教发挥积极社会作用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既是指导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又为当代中国宗教界及其广大信众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当前藏传佛教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具备了相适应的全部条件。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制度上的适应与机遇。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得到了平等的权益,对佛教来讲符合佛教的性质,成了净化宗教的一件好事,实现了政治标准化、宗教纯净化。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净饭王室,后厌倦世俗舍弃王位,立定修身终成正果。作为佛祖的追随者,贪图权力、迷恋财物是违背佛法教义的,也是世人所不齿的行为。佛祖的教法有汉传、藏传、南传,在世界近20多个国家发展,唯独只有在西藏实行过政教合一。可想而知,政教合一不符合佛法的精神。因此,政教分离制度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扫除了根本障碍,也使藏传佛教迎来了难得的健康发展机遇。

二是信仰自由上的适应与机遇。中国共产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一政策非常正确。信教或不信教群众都没有任何压力。目前,在西藏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保护,各种宗教、各个教派都平等地得到尊重和保护,实现了真正的宗教宽容。现在,寺庙僧尼和信教群众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享有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充分自由。

三是中华文化与宗教文化相融合发展的机遇。党和国家对宗教采取了两个方面的重视和保护,一方面对群众的信仰需求角度重视和保护,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重视和保护。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藏传佛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国家对西藏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程度。

四是寺庙管理上的适应与机遇。根据中央“藏传佛教寺庙建立长效机制”及“管理和服务并重”的精神,2011年9月,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的重要决定,寺庙管理走上了法治化轨道;实施了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全区为在编僧尼落实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并每年免费为僧尼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和保护寺庙文物,补助资金维修和改善僧舍。通过落实利寺惠僧政策,使寺庙僧尼与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寺庙僧尼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享受到了公民的一切待遇,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近年来,全面改善了寺庙基础设施及周边环境,为寺庙僧尼遵规守法、安心修行、弘扬佛法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广大僧尼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赢得了寺庙僧尼的广泛赞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在西藏的具体实践,得到了广大寺庙僧尼和信教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坚决拥护。

五是内容上的适应与机遇。党和国家支持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我国宗教已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述,真正迎来了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好机遇,为弘扬佛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必须把这个平台用好、用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同选择、创造的公共认知系统和信仰价值系统,就必然是宗教界广大信众的基本遵循。宗教界要从宗教教义上深刻阐释当代中国宗教价值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相资相益、相辅相成的价值关联,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之中。

六是藏传佛教培养人才上的适应与机遇。将来藏传佛教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在培养工程实施中,也需要紧跟时代和解放思想。藏传佛教的传统学经制和现代学院制同步进行、同步发展。为加强藏传佛教爱国爱教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央已建立了八所佛学院。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佛学院按照“政治过硬、教派不偏、显密结合、僧尼共学、教研并重”的特点来办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孝登寺第七世珠康活佛)

敞开心扉更好地理解西藏

(法国)索尼娅·布雷斯勒

首先, 如今当我们谈及西藏,我们都会被要求使用英语,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当我们讨论西藏问题的时候,习惯使用英语的思维视角,习惯把它置于英美人的文化。这个视角非常狭隘,总是强迫我们去判断去理解。就这样,我们错过很多西藏的奇迹。例如,我们称西藏最高山峰为“埃佛勒斯峰”,但事实上,它已经有了一个名字叫珠穆朗玛峰。本地人称之为“宇宙女神母亲”,我们过于简化的称呼,似乎抹杀了其中的性别意识。

要注意文化视角,敞开心扉更好地了解西藏。西藏是一个交汇处,是语言、是技术、是传统、是文化,也是知识的交汇处。我很遗憾,从上次来过西藏之后,我的汉语和藏语都没有什么进步。但这也是说为什么西藏是一个语言的交汇处。

西藏——知识的交汇处和瞭望台。古丝绸之路是无价之宝,它向我们展示了西藏自治区如何在中国的崛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希望可以借此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开放地面对世界。拉萨一马当先。这个城市充满神话、历史和对美好世界向往而编织的故事。当然首要的是,拉萨是世界最高山峰脚下的城市。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仿佛也变得不同。

西藏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对于我来说,在西藏旅行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住在那儿的、生活在那儿的男人和女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值得我们尊敬。我们必须为这些男人和女人唱赞歌,是他们成就了西藏。也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西藏的与众不同和多样性。这样的多样性是这个地区的动力。从这个层次上来说,我们必须一起努力。我们必须保护这种多样性,推动和谐和合作,让西藏尽情地展示它的潜能,并让它的潜能惠及中国甚至世界。

(作者为法国作家)

协调发展:推进藏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郑 堆

参与现代化进程是藏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是一个发展阶段层面的概念,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始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藏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进程之外。

首先,参与现代化转型进程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证明,只有那些与时俱进自我调整的文化才能延续下来。立足发展阶段的文化自我调整,在历史视野下也是一种现代化进程。藏族传统文化是以西藏等地藏族文化为核心、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体,萌芽于古老的农奴制社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藏区社会改革,藏族传统文化依存的社会阶段发生根本变化,也必然对其附带的传统文化提出现代化调试的要求。

其次,参与现代化转型进程具有客观必然性。现代社会以来,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尤其交通、通讯、医疗等生活方式的便捷性大幅提高,使传统藏族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根本改变,甚至藏族传统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也在发生根本改变。同时,越来越多的藏族年轻人随着文化教育水平提高,接受现代世俗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理念,只有积极吐故纳新自我调适,才能承担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服务作用,否则将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境地。

再次,参与现代化转型进程具有内在必然性。藏族文化历来是善于吸收先进文化的,但对外来文化并非全盘吸收,一般表现为“受到影响——产生冲突——交流融合”的模式。当前推动藏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也是以自身文化基因为内在根据的。

推进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对于落实中央治边治藏方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藏区位于有欧亚经济大动脉之称的丝绸之路的中段,自古对河西走廊、中亚、南亚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历来都是我国治边的首要地区。协调推进藏区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中央政府治藏工作的实际效果,也是考量中央政府治藏工作的重要指标。

其二,对于国家深化民族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探索意义。藏族文明发源于雪域高原,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其独特内涵。相对其他融合度较深的民族,藏族传统文化呈现出更突出的系统独立性、要素完整性和文化典型性。这就使藏族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中,具备了极高的文化标本价值。因此,深入开展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工作,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升级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其三,对于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繁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现代化转型的办法,扬弃藏族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光大其中优秀的内容,是确保藏族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关键。因此,探索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工作,既是具有关乎族群存续发展的关键意义的工作,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藏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已经具备必要条件。现在藏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工作正处于最好的阶段、最好的轨道和最好的起点。

首先是在“转”“不转”的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当前,从中央政府到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必须加快推动藏族传统文化转型,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趋势。在转不转的问题上,我们认识到,“转”走的是一条延续的繁荣之路;“不转”走的是一条封闭淘汰之路。所以我们的答案仍旧旗帜鲜明,坚定不移,那就是必须要“转”。

其次是在做什么的内容上取得丰硕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围绕推进藏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比如,整理拯救和保护了一大批文化遗产,推出了包括《藏文大藏经》等一系列传世文献,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藏学研究系统等。这些成果为藏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是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取得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藏区文化转型工作长足进步。在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文物、典籍保护利用及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都取得发展。尤其是以改变教育方式、改变寺庙管理方式、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为突破口,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讨论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看到部分领域、部分环节中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在此,我建议,坚持三个“动”字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推动。指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政府要大力推动。藏族传统文化转型,核心任务是调整藏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目的是把传统中的积极成分激发出来,把落后的剔除出去。这个过程,会涉及到不少敏感问题,一些情况还会引起争议和阵痛。对待这种情况,政府充分发挥掌舵者作用,不能缺席。可以说,政府的强力推动,是藏族传统文化协调转型的重要保障。

二是主动。指藏族人民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就是把自身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主动与现代社会经济社会体系对接,主动精准把自身文化与现代社会体系结构对接,实现传统文化要素与新生产力方式结合。

三是互动。是指在参与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和接触的过程中,相关族群之间、相关阶层之间要积极互动,共同协调推进这项事业。具有一个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外部环境,是藏族传统文化协调转型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这是藏族文化的福祉,也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福祉。

(作者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研究员)

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意大利)康斯墨

在我们的群体想象中,无论是从精神维度的传统文化上看还是从地理位置的难以到达程度,西藏一直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区域之一。然而现在对于那些想要造访西藏的外国人而言,原先这里被神秘的浓雾笼罩,如今,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人们进入西藏不再是难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虽然那些对西藏的描绘使其充满魅力,但事实上却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在追寻其神奇、灵性和神秘的时候,往往带有外国人和西方人的需求和期许。这导致他们无法深入地谈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个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进步。

我认为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是中央和地方为改善当地教育设施而作出的努力。根据当地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实现这一目标,2010至2015年这五年间累计投入了近640亿人民币。如此壮观的经济投入使下至小学上至学术机构的整个教育机构都受益良多。

其实,如今的西藏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也许正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这个从文化角度看来富庶的地域有能力向他人开放自己,分享它的文化与精神瑰宝,同时也欢迎世界各地增进对它的了解。我希望西藏能够成为一个融合过去和当代的标志,在面向当代发展的同时不忘记它的传统印记。

有时我的大脑里会停留这样一幅特别的画面:不同民族的人手里各拿着一块花瓶碎片,每个民族的人都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他们可能选择或相信手中的那块碎片就是全部,但也可能意识到这个碎片实际上也许只是一个更大物体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有了这种深刻的理解,即使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民族也可以用敞开的胸怀包容地面对其他人,与之分享自己的那一块“花瓶碎片”,并不断努力将这些碎片黏合在一起。当然了,众所周知,我们的世界并不完美,在完美世界中,所有的冲突和分歧可以在和平且没有摩擦的环境里共存,我们也很清楚把这些碎片的边缘黏在一起亦非易事,但我们可以把这个不完美看作是机会而不是局限和束缚。

从积极的和建设性的角度看,不完美可以激发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推动我们去思索,从而总能为新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全人类的统一和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不懈努力。象征全人类的这只花瓶,要想把它的碎片完美地组合在一起,那么认知、相互的尊重和包容是必不可少的黏合剂。

(作者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部外籍专家)

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

改变着西藏人民生活

(印度)尼基尔·阿加瓦尔

西藏这个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发展速度之高却前所未有,与世界同步。西藏处于“世界屋脊”,有着丰富的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如今,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它也正变得越来越富足。尽管政教合一的统治早已成为过去,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这一自治区取得的成功仍然鲜为外部世界所知。

每当谈到西藏时,外部世界的话语总是充满偏见和成见。但是,只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对这一地区稍作研究,就能发现,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果实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西藏人民的生活。

1994年以来,西藏已连续21年实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平均年增长率为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与中国其他省市区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从1965年到2015年,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已从3.27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以上。

西藏地区的人均寿命已经提高到69岁,这是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体现。这主要得益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历史上,西藏人曾经饱受自然灾害之苦而束手无策,孤立无援,如今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即便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形,社会保险体系也能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尽管有这些变化,堪称精髓的西藏艺术文化、民俗、神话传说却正如西藏人往茶里面加酥油的习惯一样,保存了下来。

西藏的经济日新月异,其中诸多新领域正逐渐发挥它们的潜力,如体育和旅游业。在一项新的地质勘探中,西藏自治区探明地热源672处,总发电潜力达到80万千瓦。2016年6月,西藏创造了历史,开始向其他地区输送电力。通过现代通信工具,他们与外部世界实现了无缝连接。

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使西藏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但西藏还完整地保留着各种传统,正是这些传统,让西藏特色鲜明,与众不同。藏医藏药是西藏的独特传统之一。西藏地区共有18家制药厂,它们全都被授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

保护文化和濒临消失的传统是西藏自治区的工作重点之一,该地区的文化部门正在着手用数字化手段保存藏族实时《格萨尔王》和众多民歌。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地区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鉴于此,藏语仍然是教育机构的主要语言。

有人曾怀疑,青藏铁路将给西藏脆弱的生态带来灾难,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在这方面的投资超过20亿元。藏羚羊的数量在高原沙漠地区曾一度急剧下降。目前,藏羚羊的数量已有显著增长,该物种已不再被视为濒危物种。

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充满远见的倡议,它将跨越大陆,给亚洲、欧洲和非洲带来切实利益。或许,它将使我们在谈到西藏这一平均海拔4000米的地区时,不再使用“地理位置偏远”这种说法。

当青藏铁路延伸到尼泊尔和南亚其他国家的时候,发展的大门将永远为西藏敞开。届时,丝绸之路将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内容,而将成为当代的现实。

中国与印度既相互毗邻又相距遥远。一旦“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这两个伟大而古老的文明国度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会带来更密切的地区经济合作,印度政府对完成这一计划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15年,西藏乃堆拉山口朝圣线路的开通为从印度到西藏的朝圣者提供了便利,这对中印双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贫穷与否与生活好坏都与教育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教育体系,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仅为2%。如今,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0%的孩子上学读书,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投资480亿元,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教育基础设施。由于拥有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西藏高原每年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

根据中国政府设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届时西藏59万贫困人口将全部摘帽,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为印度报业托拉斯驻加尔各答高级记者)

媒体有助于世界认识西藏

(英国)斯图尔特·维京

作为一名中国国家级媒体的外籍雇员,我阅读过无数关于西藏自治区的文章。西藏在许多外国观察者眼里的刻板印象是神秘的,但同时画面也非常模糊,我本人对自己的认识也不太确信。该地区精神层面特点以及外国读者通过主流渠道所接触到的报道,令人很容易忘记西藏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地区,与中国许多其他省份、地区和城市面临同样问题。路透社近期一篇报道提出了西藏的影子银行现象,这是我在思考这个地区的时候最不可能想到的。西藏并不是一片脱离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遥远之地,相反,它处于整个国家发展的所有影响力之下,而且因其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极为关键。

有时,我们很容易以为世界屋脊非常之遥远。但正如最近的媒体报道所示,它距离世界其他地方比我们以为的要近得多。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西藏通讯业响应国家号召降低资费的措施,西藏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极大提高,整个自治区的互联网覆盖率达60%。中国有能力将这一比例提升至100%,这也是国家正在积极追求的目标。此举将不仅提升西藏的对外开放水平,还将为整个地区提供无数难得的创新机遇。

中国国内的媒体肩负着对更广阔的世界报道西藏事务的责任,也应该怀揣极大的真诚和开放之心履行这一职责。但也应当重视强调西藏是现代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我们为了吸引读者往往过度聚焦于这一区域精神层面的特点,但有关西藏发展中的互联互通性的新闻,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不遗余力扶持创新、保护环境的做法应当得到更多的报道支持。西藏自治区在不断创新,媒体报道方式为了刷新人们对这片“神秘之地”的认识也应当与时俱进。

(作者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4日 16 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