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客观看待债务率和去杠杆
2016-05-30 15:47:31 来源:财新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徐高 【财新网】(专栏作家徐高)不恰当的高杠杆会引发严重风险。2015年A股市场的异常波动已经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经济中的杠杆风险加以控制和化解。这是供给侧改革将“去杠杆”作为其五大任务之一的原因。 不过,去杠杆是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将去杠杆这一政策目标落实到具体政策措施上,需要找对目标,对症下药。如果盲目地见杠杆就压,则不仅会分散政策力量,还容易引发新的风险。中国去杠杆的重点应该放在抑制金融市场中炒作力量所带来的金融杠杆。而对中国全社会总债务规模所对应的这一杠杆,需给其健康有序增长留出空间。 根据社科院的估计,中国2014年全社会总债务占GDP比重已达236%,看上去规模不小,其中又以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数量最多(其债务占GDP比重达123%)。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全社会杠杆率实际上并不高。 第一,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中国整体杠杆率仍然较为健康。其实,债务占GDP比重并不是一个衡量杠杆率的恰当指标。因为债务是存量,而GDP则是流量。准确衡量杠杆率的指标应该是资产负债率,即债务存量与资产存量之间的比例。从这一指标来看,中国政府、居民和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分别为9%、30%与60%。虽然其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略高,但也明显低于其2000年前后的水平。从资产负债率的角度来看,中国无论是全社会、还是分部门的杠杆率都不算高,各部门资产负债表都比较健康。 第二,从中国国内储蓄与债务的平衡来看,当前中国全社会债务水平可能是相对合适的。中国长期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国民总储蓄占GDP比重接近50%。在可预见的未来,造成高储蓄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保发展滞后等因素还会继续存在。这些源源不断产生的庞大储蓄有向国内投资转化的动力。而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尚不发达,所以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势必主要以债权融资的方式推进,因而会形成债务的累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财富还比较少,而市场空间和投资机会比较多,因此大家在投资时就会更多地依赖借钱,这也会推升债务水平。这些观点,周小川行长在今年年初的有关会议上也阐述过。必须看到,这些债务是国内储蓄的平衡因素,是健康的。这一点也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所印证。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中国拥有对外净资产接近1.6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尽管中国国内债务规模在持续上升,但中国仍然拥有庞大的对外净债权。这表明中国仍然是国内储蓄存量大于国内债务存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