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客观看待债务率和去杠杆
2016-05-30 15:47:31 来源:财新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这样来看,中国全社会债务水平可能并不算高,去杠杆政策不应以降低全社会债务为目标。事实上,过去两年的宏观调控实践已经在这方面留下了教训。在2014-2015年,中国出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考虑,收紧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再加上地产调控政策对地产开发商融资的挤压,导致货币信贷长期低增长,引发了实体经济严重的“融资难”。随之而来的经济增长减速令企业经营愈发困难,还款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今年债务违约事件的集中爆发。另一方面,如果国内储蓄向实体经济项目的转化不畅,就容易在金融市场形成流动性“堰塞湖”,造成资金脱实入虚的“空转”之势,催生出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有此前车之鉴,供给侧改革中的去杠杆政策就不应再重蹈紧缩货币之覆辙。 去杠杆应当以金融市场中不恰当的高杠杆为目标,以严重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中的高债务为目标。去年,A股市场中借钱炒股之风盛行,股市中杠杆资金规模快速膨胀,推升了股价泡沫。而在股市下跌之时,杠杆资金的平仓压力又和股指下跌形成了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严重的异常波动,冲击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而在股市泡沫破灭的过程中,那些借入了大量资金而构建了高杠杆的投资者也损失惨重,投机不成反受损失。因此,金融市场中这种纯粹为投机力量所推升的杠杆,除了放大市场波动、加大整体风险之外,并无太多益处。所以,压金融杠杆理应成为去杠杆的首要目标。 总而言之,高杠杆确实会带来风险,中国债务率的较快上升也需引起警惕。但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和国情都有差异,不宜作简单比较。不能仅仅因为中国全社会总债务规模不小,就觉得中国全社会杠杆率过高了。近年来大量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领域,长期有正向溢出效应,但短期盈利能力差,由此会导致短期内债务率上升。当然,一些领域存在软约束和刚性兑付等情况也推高了债务杠杠水平,一些产能过剩企业债务高企也潜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对债务率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也要有耐心,既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防止过高债务率可能造成的问题,也要寻找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逐步来解决。这里面关键是要区分何处是会产生风险的高杠杆,进行仔细识别。毕竟,中国资产负债率可能并不高,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富余储蓄。从防控风险的角度来看,去杠杆应当以金融市场中投机性的高杠杆为目标,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高债务问题。 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