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太行山,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在河北邢台前南峪村,裹着厚棉衣的李保国来到了苹果园里。 “李老师快给我们讲讲,冬季的苹果咋管理?”村民们急切地围上来。“‘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一手持剪、一手拿锯,手起枝落。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 “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李保国说,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学到手,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1981年,第一次到前南峪建滩队指导苹果管理,年轻的李保国遭到了质疑。队长郑津玉问:“你多大了?”李保国说:“我58年生。”郑津玉说:“我56年就开始管苹果了,我们这儿来的教授多了。”李保国说:“给我100棵树。” 一年后,李保国的果树长得最旺、果子个头最大、总产最高,来买苹果的都先买李保国树上的。队员们对这个年轻人彻底服了,纷纷来找他取经。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这是李保国在山区扶贫追求的目标。1996年,他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看着时任村支书杨双牛难过的样子,李保国悄悄在一个烟盒上写了个电话号码,递给杨双牛,说:“我可以帮你们富起来。” 如约而行,李保国带着同在河北农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住下来。白天,李保国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个馒头,喝壶凉白开;晚上,他仔细整理考察数据。半个月下来,李保国跑遍了全村的沟沟坎坎。 很快,李保国为村子作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此后,李保国又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苹果又大又红,5两到6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而没套袋的苹果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群众服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