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加剧银行不良双升 地方债房地产等是重灾区
2016-05-12 15:43: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遭遇四个方面“内忧外患” 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表示遭遇“内忧外患”,发展面临四个突出难点和风险点。 ——社会融资需求萎缩,尤其银行信贷长期主要依靠的非竞争性行业,未来扩大投资空间逼仄。 2015年以来,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徘徊不前,企业用于扩大生产的基础设施投资很少,而政府基础设施布局已经基本结束,比如江苏省“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等基本投资结束,剩下主要是周边配套,铁路投资建设也结束了快速增长阶段。 ——中小微企业信贷任务重但风险高。多家银行反映,很多中小微企业提供假材料,一个企业有四套报表:银行、税务、自己、股东,甚至是注册一个新公司接着开,或者干脆有钱不还,银行没有正常途径追责、处于弱势地位,有关部门对此作为不多。 有地方银行表示,银行不良多是中小微企业,很多是产能过剩,但地方保护让这些企业“僵而不死”。 ——银行业自身面临“去产能”。有关人士认为,现在银行都是“宇宙行”,城商行也到处开分行,做一样的事情,还都想做大,没有差别化竞争、耕耘细分市场。 此外,银行业内也显露浮躁,在经济下行环境下仍强求高增长,增幅指标普遍高于GDP增幅。 ——业务转型基础薄弱。受访者表示,对于互联网、创新创业、资本市场等发展新空间,银行也成立了专门部门开展业务,但对于无抵押贷款、科技金融贷款、投贷联动等,缺乏经验和专业能力。 尽管银行也发现有一些好业态,比如消费金融,但是银行数据、贸易过程介入的基础薄弱,而阿里小贷有数据依托,有交易支撑。 激发有效融资需求 对于面临的内忧外患,受访银行业人士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具体政策诉求。多位受访者表示,频繁降准、依靠“宽松”解决不了问题,通过改善市场投资环境、经营环境和创业环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更重要。 一是更多采取降息手段,激发有效融资需求。银行业人士普遍表示,目前金融系统资金整体宽松,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以往每年春节前都是资金紧张,政府融资平台都逼着银行放钱,但今年春节前,银行放了款,但是钱还是趴在平台的银行账户上,没有出去,没有进入实体,表明市场缺乏有效需求。对此,应更多采取降息手段,实实在在降低经济运行各个环节成本,激发企业扩大生产动力。 二是切实缓解银行在中小微企业信贷方面的包袱和压力。有银行表示,国家提出的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在当前情况下落实有困难,因为在小微企业发展前期发挥功能的不是银行,银行主要服务成熟期企业。 多家银行建议,金融管理部门提高对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并明确尽职免责的审核程序、认定标准、免责事由等,制定具体明确的操作办法,解决一线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 此外,要加大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力度,建议公安、司法部门加大打击侦办和案件受理审理力度,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信用环境。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
相关阅读:
- [ 05-12]平潭农商银行办结首笔台胞养殖贷款
- [ 05-12]银行委外投资规模扩大 强化私募合作成新趋势
- [ 05-12]ATM意外吞卡不用慌 在榕多家银行可90秒内自助取回
- [ 05-12]福建将推动台湾金融机构在闽设村镇银行
- [ 05-12]邮储银行莆田高楼支行成功堵截一起兑奖诈骗案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