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制定《慈善法》释放出哪些民生信号

2016-03-10 20:19:38 黄玥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唐丽萍  
分享到: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黄玥)作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慈善法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备受关注。

2008年以来,共有全国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制定慈善法的议案27件、建议29件,反应了社会各方面的热切期盼。

“慈善法是社会领域的重要法律,这次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是顺应了公众对慈善法治的呼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功成说。

扶贫攻坚、共享发展、全面小康……《慈善法》草案与“十三五”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制定《慈善法》传递民意的同时,也释放了多重利好民生的信号。

调动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自古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仁爱奉献的美德。《慈善法》草案中明确定义,慈善活动主要是指扶贫、济困、救灾方面的义行善举,这是我国慈善事业的重点。

制定《慈善法》能鼓励公众、企业扶贫济困,让善行得到保障和尊重。

中国目前还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加大政府公共投入的同时,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大扶贫格局,慈善事业无疑成为十分重要的力量。”郑功成说。

郑功成表示,《慈善法》草案明确规定鼓励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以扶贫济困为重点的慈善活动,不仅有利于广泛汇聚帮扶资源,更能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不仅要明了扶贫脱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和脱贫诉求,更要有针对性地投入资源、提供服务,政府显然无力包办。”郑功成说。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认为,由于慈善组织长期扎根在贫困群众身边,能够更精准、“接地气”的扶贫,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细微帮扶、高效帮扶。

释放财富向善的力量

在《慈善法》草案的立法语言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扬善精神。

“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开展慈善活动;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及时向社会公开对慈善活动的税收优惠、资助补贴等促进措施,对慈善组织或者其他组织和个人表彰、处罚结果……”

“鼓励支持、税收优惠、表彰褒奖……这些法律条文保护慈善行为,彰显友善的观念。”郑功成认为通过立法鼓励和倡导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活动,有助于社会成员不断在义行善举中积累道德力量。

其中,《慈善法》草案中的具体规定,也为慈善事业发展聚集更多向善能量和资源。例如,草案解决了困扰慈善信托多年的管理机构审批问题,制度的破局使慈善信托有望真正被激活。

“慈善法将释放财富向善的力量。”刘佑平认为,市场化的机制可以盘活各类慈善资产,客观上鼓励了民间资本的大额捐赠,有利于实现财富的社会价值。

郑功成认为,通过提高《慈善法》的立法层级,希望能够开启一个善时代,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慈善、参与慈善,同时能惩处伪善,从而使我国慈善事业尽快摆脱底子薄,屡受社会诟病的现状。

“这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郑功成说。

优化社会财富再分配

慈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中国慈善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社会慈善组织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解决老百姓社区、家庭和身边的事情,从而改善老百姓日常生活,让人民的公共生活充满活力。

伴随慈善定义的进一步升华,慈善不仅是扶贫济困、救灾助人的公益活动,已上升到优化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高度,逐渐涉及到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

“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在全国政协委员,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看来,这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是公益慈善的服务理念。

“人们广泛参与慈善事业的过程中,有利于财富的合力调节,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便于促进社会的团结。”郑功成说。

刘佑平认为,慈善不仅能让得到慈善服务的人受益,捐赠人自己也是受益人,当他通过慈善行为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时,精神世界是丰满和高尚的。

“人人应具善心,善举人人可为,只有人心向善,便能够人人行善。”“人人都能参与慈善,人人都能分享慈善成果。”……在郑功成看来,慈善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将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现代慈善的一个主要内容,是通过聚集慈善资源和志愿力量,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一个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潜力很大。”刘佑平说。

供给侧结构改革将促进产业结构变化,并迎来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50%,仅旅游业一项就可以创造10%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恰恰是慈善事业的用武之地,将促成中国社会以人为本的经济良性转型。”刘佑平认为,慈善在扶贫、环保、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深入参与,都将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提升。

在郑功成看来,《慈善法》的制定能加快补齐社会领域立法这块短板,促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对扭转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并导致许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的现实格局提供巨大推动力。

“慈善事业是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事业,法律的明确规制不仅能有序地调动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源,而且必定推动慈善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是社会结构优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郑功成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