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个贫困县采访,半月谈记者与当地干部座谈,听到一件“怪事”:过去政府有了扶贫发展项目,乡镇、村社都是想方设法争取,生怕被落下;现在有的扶贫项目主动送上门,基层却不想接了,有的甚至被退回来。 其实,这也不算“怪事”。在一些地方,扶贫“上热下冷”现象记者已多有闻见。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上热下冷”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吃到嘴里,却咽不下去” 记者最近到一个贫困村采访,想了解一下村里为何不愿接帮扶项目。看到县里干部跟着下来,村干部聊起这个话题时,明显有顾虑,说的话很含糊:按照脱贫标准,村里通公路、小水利等基础设施都达标了。上面来检查验收,能应付过去就行了,工程搞多了有啥用? 政府干部离开后,记者又独自找村干部谈。这时他们才讲了心里话,“要改变贫困面貌,咱打心底希望基础设施能更多覆盖贫困村。但现在有的项目就是‘烫手山芋’,看起来很好,吃到嘴里却咽不下去。”村支部书记说。 什么意思?以人行便道建设为例,政府补助标准是50元/米,这个额度在村里根本做不下来,每米至少有30多块钱差额,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政府文件说法很理想化,资金缺口由农民筹工筹劳,现在村里人基本走空了,谁跑回来给你“筹”呀! 记者在西部贫困山区走访,群众说到扶贫最大的期盼,多是希望尽快改善基础设施,解决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但贫困村就是空壳村,都是“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要上工程,政府的钱不够,村社哪有钱来补。项目要么不做,要么硬着头皮上马,凑不齐钱,倒还成了“半拉子工程”。 某特困村为了脱贫“摘帽”,村两委向交通部门申请了10多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因为投入标准低,村道宽度只修到3米多,仅能容一辆车通行,被群众戏称为“单行道”,搞得为这件事忙前忙后的村干部很是尴尬。 “项目做不好,还要得罪人” 村社筹不起钱,又想惠农政策落地,除工程规模缩水外,有的质量还大打折扣,引起民怨。记者曾采访一个贫困村,2014年硬化了5公里道路,单位投资达不到要求,工程质量出了问题。村支书带着记者现场查勘:由于水泥标号不够,建设厚度也不足,现在路面“起泡”,到处坑坑洼洼,汽车一过就粉尘满天。 村里多次找承建的包工头要说法,“人家理直气壮,说现在政府还欠着我好几万块钱没付,工程能给你做完,够不错的了,要质量找政府去要!”村里人随后到镇经发办、县扶贫办、交通委、质监局,跑了好几圈,还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群众谈起这条路,气不打一处来,遇到我就冷嘲热讽,说你到底从这豆腐渣工程里贪了多少钱!”这个村支部书记委屈地告诉记者。 由于扶贫项目落地难免牵涉各种矛盾,有的干部觉得得罪人,也有畏难情绪。扶贫工作没有“暖民心”,反而挑起了矛盾,这在农村基层不鲜见。 最近,记者参加了一次贫困村扶贫院坝会,讨论的是修建饮水池,解决40多户人吃水难的好事情。一谈到水池占地,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有的被占地群众诉求也不是全无道理:政府搞水利建设,本来是好心,工程材料费、人工费都考虑到了,可为啥独独不考虑占地补偿,却叫村里自己想办法调剂土地。土地很金贵,谁愿意调剂? 见到占地矛盾是个死结,村干部也是有心无力,办法不够,建水池的事不得不一拖再拖。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项目,村干部可能就会掂量掂量,到底还接是不接? |
相关阅读:
- [ 02-19]福建省“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
- [ 02-19]晋江市:四帮四扶,探索精准扶贫路
- [ 02-19]福建省“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
- [ 02-19]四帮四扶 晋江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 [ 02-19]漳州通报3起扶贫资金违规违纪案例|微商猴年卖起活猴一只9500元 漳州有市民动心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