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作坊”生产多,基层监管执法困难 “在检查中发现,农贸市场几乎看不到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多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二次回收料不可降解购物袋。”去年8月,吉林省多部门联合检查组到白城市、松原市和延边州突击检查“禁塑令”执行情况后,在报告中写道。 吉林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刘大蔚深有感触,“检查时,商户拿出符合标准的可降解塑料袋,可一转身又用起了原来的袋子。” 据悉,为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包装袋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环保部门审批,采取可降解原料。 对此,云南省某基层环保部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后,该基层环保局再未接到过相关申请。事实上,不少未经审批的“黑作坊”仍在偷偷生产,“有的以配电房为掩饰,有的以生产包装盒鱼目混珠,在其隔墙背后偷偷生产,非常隐蔽。” 而据云南省某基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对于菜市场等违规使用塑料袋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只能进行宣传教育、收缴违规塑料袋,想要查获“黑作坊”非常难。此外,在“限塑令”颁布初期,工商、质检等部门都曾采取专门措施推进该项工作,而随着近年工作转入常态化,力度也有所减弱。 基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困难。“除了少数肉眼就能看出违规的塑料袋,不少塑料袋基层执法人员也很难分辨到底合不合格。”该负责同志说。 专家建议应严控源头 面对仍存在的“限塑”难点,如何更好管控?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理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明认为,不达标的塑料袋依然泛滥原因很多,“塑料制品符合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习惯,替代品还没跟上,对环境污染的后果认识不足,加上相关部门不作为、查处不严、执法缺位、舆论引导不够,才会导致塑料制品泛滥。” “关键要从源头控制。”刘大蔚介绍,“以吉林省为例,不可降解塑料袋主要来源都是外埠,每天仍有大量产品进入吉林。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堵住不可降解产品流入是一大难题。” 卢冶认为,吉林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而大环境并未给吉林省“禁塑”提供便利,反而让吉林省面临多重考验。例如,“谈到环保,群众在意识里认可,可在行动上却打了折扣。农贸市场免费提供塑料袋成了习惯,顾客也习惯了这种方便。” 对此,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指出,塑料制品作为一种刚需,短时间内杜绝基本不可能,“只能通过减量化,依靠循环利用、舆论引导、政府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来进行抑制”。 但在刘大蔚看来,每一点成果都是激励人心的,“我们以‘蚕食’的方式展开,大型超市全部占领,逐渐向中小市场进攻。”据介绍,吉林省“禁塑”条例将新增召回制度和罚没处罚,对禁塑实施产品目录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同时,强化环保部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商务部门等多个协同部门的职责。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从超市换上可降解的手提袋,不经意间又发现手撕袋也是可降解的。有改变,就有成效。”卢冶说。 |
相关阅读:
- [ 02-16]限塑令的七年之痒需要标本兼治
- [ 02-16]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 [ 02-16]“限塑令”是时候升级为“禁塑令”了
- [ 02-16]“限塑令”,功夫在价格杠杆之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