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 传播政策落实好方法--首届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首战成功 传播效果显著
2016-02-01 18:12:06 来源:中国网信网 责任编辑: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总书记惦记的贵州乡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令人感叹,催人奋进。 贫困问题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痛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贫困问题,他曾说“他们(困难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一直是习总书记心中所系。近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更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来自中国发展门户网记者的报道: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显得尤为重要,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身着苗族服饰的丹寨绣娘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本能歌善舞、性格开朗的她们,因为有了体面的工作,而变得更加自信。(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魏博 摄) 从当年陪同习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的村第一书记周成军,到带领村民从人均收入800元提高到人均纯收入5600元的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从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鸟笼西施”汤晓春绽放的美丽笑容,到哒啦仙谷吉玉开一家八口人的开怀大笑;从颠簸蜿蜒的乡村土路到纵横贵州全省的逆天大桥和高速公路,一路上“走转改”一行记者编辑们经历了太多的发展和攻坚,见证了太多的变化和感动。通过媒体的镜头和笔端,真实再现了乡亲们在脱贫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和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网络记者编辑们了解了中央政策落地时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和集思广益下的成功突围。通过互联网和媒体记者编辑们的报道,把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实践转化为贵州干部的苦干实干、转化为贫困乡村的改天换地,转化为脱贫群众的开怀笑脸。
哒啦仙谷吉玉开一家。28岁的二儿子吉成旭说起曾经的贫困:10多亩土地所出只够养活一家,养猪是为了过年吃肉,“收入、盈余”当年想都不敢想。为了生计,兄弟两人当年带着老婆孩子都在外打工,很辛苦、也很无助,老人在家更是无人照顾。现在扶持政策好,都回来了,政府帮忙办证、出资,一家人开了一个面条加工厂,每天面条产量1吨左右,销路不愁,全家年收入在7、8万。孩子上学在乡镇都能得到解决。他说“一家人在一起,能孝顺老人照顾孩子,真的很开心,感谢政府,对我们这地方的大力支持,对我们个人产业的积极扶持。”乡亲们发自肺腑的笑容无法掩饰,孩子们的生活无忧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和美好未来。(中国网信网徐可 摄) “循着总书记的足迹一路走下来,除了焕发我更加深刻的职业自豪感,也更加深了我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了解,刷新了我本人对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全面认识和深刻体会。”央视记者王佳勇如是说。 |
相关阅读:
- [ 02-01]“网络媒体走转改” 贵州加大力度鼓励贫困户融入城市
- [ 01-24]【网络媒体走转改】他凭啥跟在习近平身后还称自己是“第一书记”
- [ 01-19]网络媒体走转改:浪漫草海与你相约贵州屋脊威宁
- [ 01-18]网络媒体“走转改”:当互联网加上老农民(图)
- [ 01-18]贵州丹寨扶贫:鸟笼里飞出金凤凰(网络媒体走转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