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评论 > 正文

韩国对华贸易跃上新台阶

2016-01-20 15:15:5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海云   我来说两句

韩国首尔一家书店内的电子产品柜台前,小米移动电源的广告被摆在明显位置。记者 陈尚文摄

韩国贸易协会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韩国对华贸易额达75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韩国产品在中国进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首次突破10%。分析认为,随着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在去年12月生效,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今后有望进一步扩大。

产业互补为双边贸易提供支撑

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至12月,韩国对华进出口贸易额连续三个月超过日本,第四季度韩国对华贸易额达到756亿美元,首次超过了日本717亿美元的贸易规模。韩国贸易协会方面预测认为,2016年,韩国对华贸易额有望赶超中日贸易额。

与此同时,韩国产品在中国进口市场中所占比重也上升到10.4%,首次突破10%,创下了最高纪录。这意味着,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持续上升。

其实,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韩国的出口也呈现整体低迷,不过,对华出口相对较好。统计显示,韩国去年10月的出口额跌幅创下6年之最,其中对华出口同比下降8%,而对美和对欧出口分别下降12.5%和11.4%,对日本出口更是大跌25.6%。另一方面,韩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有所提升,这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整体缩小相关。

韩国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所所长全炳瑞告诉本报记者,韩国对华贸易地位的提升和对华贸易依存度的增加并非是短期、一时的现象,而是整体结构调整带来的正常结果。具体来看,过去日本中间型产品的产业现已向韩国转移。韩国的半导体、液晶、电子零部件、化学、制铁等中间材料产业,能够与中国的部分制造业相对接。

韩国檀国大学教授金珍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新变化的背后,一是韩中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二是韩中关系相近、文化相容;三是韩中两国对对方产品都有一定需求,且价格适当,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四是随着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两国间贸易额将保持增势。

对于中韩贸易前景,金珍镐表示,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带动了经济上的热络,并且经济热络进而促进了政治关系的增进。可以期待的是,未来韩国和中国产品进军对方国家,市场占有率均将保持增势。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孕育新商机

有韩国舆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质量提升,韩国需要将对华出口重心转向消费和服务领域,并在中长期谋求出口市场多元化。

韩国希杰(CJ)集团中国区总裁朴根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同时带来了压力和动力。中国对服务业日益重视,且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百姓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市场充满活力。食品餐饮、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被看好,这给像希杰这样的韩国综合生活文化企业带来了机遇。

朴根太认为,韩国企业要抓住商机,首先要使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过硬;二是要顺应市场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成长,2015年希杰在天猫国际开设了海外直购店,将韩国家喻户晓的美妆节目“Get it beauty”线上商店等引入中国。今后还将推动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突破口,扩大对华业务。

中国企业也在积极扩大对韩出口。去年12月中旬,中国华为手机Y6通过韩国移动运营商LG Uplus登陆韩国。该款手机可以360度全景摄影,配置有智能人脸识别等功能。它的出厂价只有15.4万韩元(约合850元人民币),为韩国市场上销售的智能手机中出厂价最低的一款产品。

据悉,该款手机开售后不到半个月销量突破万部,不足一个月销量突破2万部。LG Uplus方面表示,韩国消费者对性价比高的中国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选择与华为联手。Y6手机至今仍保持热销势头,不仅受到韩国青少年追捧,还吸引了中年用户以及功能手机用户。

韩国产业研究院汽车与零部件产业政策室长赵哲认为,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加强开发、改善产品质量,中国制造正在摆脱“廉价商品”的形象。现在,将中国制造视为“高性价比”商品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韩国贸易协会方面认为,得益于去年12月生效的韩中自由贸易协定,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今后有望进一步扩大。在韩国贸易协会北京首席代表崔容敏看来,韩国企业应以韩中自贸协定生效为契机,更加积极地开拓中国市场。而两国企业间,也需要将上下游分工的垂直互补合作模式转化为水平的合作模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