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家风建设”为何上了中纪委全会

2016-01-15 09:32:10 夏鹏 余贤红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分享到:

为官从政先要正品立身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中央纪委已经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推广古今的正面家风典型。自2015年5月22日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围绕“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相继刊发了《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等二十多个专题,弘扬传统家规文化。

2016年元旦,“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截至1月13日,公众号一共发出48篇文章,其中5篇涉及“家风故事”,平均每篇阅读量达数万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外出谋事做官前的“必修课”。公众号推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本家训《孔氏祖训箴规》和《颜氏家训》。《孔氏祖训箴规》告诫子孙出来做官的要真正感知百姓疾苦,做到克己奉公:“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颜氏家训》要求后人重视早教、正途取仕,斥责通过歪门邪道求取官职的行为。

公众号上,一篇作家王跃文“对话”陈廷敬的文章,引发网民广泛关注。王跃文用“采访”的方式向清代名相陈廷敬提问:“回顾一生,您感觉家庭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陈廷敬回答:“老母说替我娶儿媳嫁女儿,我的一应盘缠及置办官服的钱都从家里拿,不许我贪官家一分钱。我终生为官都谨遵母训不贪不占。回顾平生做人为官,家严家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条,一是忠诚,二是清廉。”

作家陈忠实表示,“家风正,影响给孩子心灵和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是正气;面对歪风邪气乃至破坏党风政纪的贪腐投机行为,当有一种本能的拒斥的自觉。”

网友“林家绿荫”说:“从家风看国风,从个人看社会,只有抓细致的,整体的水平才会上浮。”网友“岳清轩”说:“传统的家风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亮点。”网友“琛琛我心”说:“‘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培育清廉家风,既是对组织信任最好的回馈,也是对家庭圆满最大的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修身齐家’养分,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现代化理念结合,向党员干部普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规家训’,形成一种向上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最终净化整个政治生态。”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2016反腐新启示:以家风建设促党风政风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提出“家风建设”引起各方热议。网友“zhanbin0792”说:“良好家风的回归,是新常态下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有力举措。通过言传身教,以‘家’促廉,把好了人生第一‘关口’,就能在以后的行进路上无往不胜,保持初心。”

网友“shaanxiqmj”说:“学习了习总书记六次全会讲话,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家风提出的要求。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及廉洁教育已成为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从廉洁修身上升到廉洁齐家,一家不治何以治单位,治一地?期望党员干部能以身作则,以良好家风引领政风社风。”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情感、思想‘浸泡’最重要的场所。”刘东超说,“反腐是系统工程,从这次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今后反腐会越来越通过正家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刘东超表示,领导干部的腐化有个发展变化过程,反腐工作会更加前移,要把握好过程中影响党员干部变化的因素。其中,家庭就是最核心的因素。“关心党员干部家庭和心理变化,防微杜渐,不至于滑入腐败堕落的境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表示,良好家风无疑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提出家风建设,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反腐决心没有改变,执纪越往后越严。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用了‘压倒性态势’这个词,是对三年来反腐成效的总结。”燕继荣说,“家风建设是反腐新阶段努力的方向。”

“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依靠公权力大肆敛财,几乎形成贪腐的固定模式,也令百姓深恶痛绝。要形成清新的党风政风,就必须斩断这条灰色利益链条。”汪玉凯说。

今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汪玉凯认为,下一步,中央还会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移居国(境)外等行为的规范,做好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开,严查隐瞒不报以及官员家庭与官员家庭之间违法隐形输送利益行为。

“去年上海率先进行试点出台了《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从家风建设层面上来讲,这也是一种配套制度的构建,并可以在地方探索后全国推广实施。”汪玉凯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